三湖教育线上论坛第32期的召开,不仅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当代教育困境与出路的系统性思考。这场由王德增先生主持、孟国泰等教育名家参与的学术盛会,通过“三和教育”理念的阐发与实践案例的剖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教育改革的立体图景。
一、理论创新:从“和谐”到“创造”的教育哲学跃迁
孟国泰提出的“三和教育”体系,以“与己和、与人共、与天合”为三大支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框架。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将“创造”(create)这一核心能力融入教育目标。正如英语中“creative”(创造性)与“create”(创造)的词性转换关系所示,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个体(creative individuals),更要激发其创造行为(create new possibilities)。这种从静态属性到动态实践的转变,正是当前应试教育所缺失的关键维度。
“因己自教”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当学生能够“自己教自己、育自己、管自己、评自己”时,教育就从外在灌输转化为内生创造过程。河南名师贾振才提出的“主动和谐”概念,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真正的和谐不是被动适应,而是通过创造性活动实现的动态平衡。
二、实践突破:从“特区场”到“936体系”的系统重构
潍坊外国语学校、实达中学、睿聪高中的实践案例表明,“三和教育”已形成可操作的实施路径。该校创造的“特区场”范式,将学校打造为教育创新的实验场,其核心在于:
(一)课堂革命
通过“三和课堂”实现教学效能的质变。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班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占比从10%提升至80%,这正是“create”能力培养的关键指标。
(二)管理创新
“936高质量教育体系”重构了教育评价维度。其中“创育”处于突出位置。
(三)文化浸润
将“五个三”融入校园生活,这种文化建构使师生抑郁症状发生率大幅下降,印证了“和谐”对心理健康的基础性作用。
三、文化传承:从孔孟之道到现代教育的创造性转化
论坛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尤为可贵。孟国泰将“沂水春风”的教化理想转化为“三和教育”实践,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创造性转化:
(一)主体性觉醒
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建立“人人皆师”的平等对话机制。这种转变使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创造活动的协作者(co - creator)。
(二)方法论创新
将“庠序之教”的制度智慧转化为“ 整体构建,对子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实验显示,该方法使课堂参与度从10%提升至90%。
(三)价值论拓展
从“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发展出“和谐共生”教育理念。贾振才援引孔孟周游列国的典故,揭示了教育者应有的主动创造精神。
四、现实批判与未来展望
论坛对教育异化现象的剖析切中时弊。当前教育中“躺平”“倦怠”等现象的本质,是创造力的系统性窒息。数据显示,我国中学生创造力指标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较小学阶段下降达62%。“三和教育”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双重价值:
(一)纠偏功能
通过“新五乐育人”体系(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矫正唯分数论的畸形发展。其中“创乐”指标与PISA创造力评估框架高度吻合,体现了国际视野。
(二)建构功能
预告的第33期论坛主题“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将进一步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这预示着教育改革将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创造”,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
这场论坛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复制而是创造(education as creation,而非education as replication)。当孟国泰强调“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时,他实际上是在呼吁重建教育的创造性本质——就像艺术家创作(create)画作一样,每个教育过程都应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从“三和”理念到“主动和谐”实践,中国教育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是将“create”(创造)这一人类最本质的能力,重新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当我们的学校真正成为创造力的孵化器而非标准化的流水线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理想才能照进现实。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