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我心中的两位教授
【胡国雄】
虽为教师,却身居山乡。固有清风明月为侣,蛙鼓虫鸣做伴,可做精神富翁,然一旦产生进城游玩或一览众山之雅兴,便常感囊中羞涩,也就很久没有回到城中的母校看看了。
但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却常常牵动我的情思。最难忘记的,是两位教授。

邵阳学院早期中文四教授
(左起:傅治同、程凯华、邹琦新、邹豪生)
刚入校时,就听学友谈起(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系有四大名教授,是中文系的四大教学台柱。我不以为然,认为教授只是个职称,这无非是哗众取宠之语,也就没在意他们姓甚名谁。直到半个月后,一次听中国现代文学课,我才知道大学教授有着怎样的教学水平,这位教现代文学课的老师姓甚名谁。
那天天气很热。我上课迟到了。我和好友杨进入教室时,里面已黑压压坐了七八十人,这与平时二三十人听课的场面是很不一样的。听课者都很安静,安静得有点让人吃惊。我们两人在靠后排的座位坐下时,不小心把座位碰得很响。讲台上的老师正讲得激情澎湃之际,闻声停下,高声说道:“晚来迟到者,请勿一鸣惊人!”前面的听课者一时全部转过头来,齐刷刷地看着我们,似乎在看一个异类,弄得我这个已站了近十年讲台的“老朽”也十分窘迫,感到脸都发热了。
于是我们坐下来安静地看书听课。老师继续神采飞扬地讲课。这老师个子不高,身材结实而有精神,头发已有些花白。然而他的讲授却眉飞色舞,激情横溢,到激动处,竟将拳头擂在讲桌上,“咚咚”作响,让人“惊心动魄”。此后听他的课,有一种如坐春风的享受。我后来回到工作的学校时,课堂里也开始不时洋溢起激情来,只是我从不擂桌子。此讲授者,程凯华教授是也。

(程凯华教授)
后来听元、明、清文学史课,主讲的是傅治同教授。对于他,我早闻其名。我听曾经的同仁介绍,他参加市诗词协会会议,协会搞活动时,就会听到傅教授的报告。他个子高瘦,温文儒雅。听他讲元、明、清文学史,虽未欣赏到程教授的激情,但他讲述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确证实了他的博学多才。一个个小故事便是文学史长河上的一朵朵浪花,在他讲来意趣横生,让人听来回味无穷。真所谓“舌绽春雷,口吐珠玉”。原来对这段文学史不甚了解的我,竟然喜欢上了这门课。
真庆幸,在邵阳学院短短的三年函授学习,听到了这两位教授的课。
突然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大学者,盖有大师之谓也。”
是呀,大学倘没有一些真正学问上的大师,哪里称得上大学?
此后离开母校,便常常忆起这两位教授。也不知道他们能否称得上“大师”?
(此文发表于邵阳学院建校50周年校庆办公室编《校园情思》)

(傅治同教授)
【作者简介】胡国雄,男,湖南邵阳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员,邵阳县长阳铺中学教师。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胡国雄作品-(待建立个人文集)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记得关注我)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