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人人都爱听赞美之词
可这尘世中
又有多少值得真心崇拜?
赞美太容易说出口
反倒让人辨不清真假
说它带几分谄媚
也不算过分
而那些心怀坦荡的纯粹作为
从不需要旁人称赞
更不会无端假意奉迎
除非藏着沽名钓誉的私心
大山自巍峨
从不是为讨好悠悠白云
江河奔涌东入海
也从不是为博取谁的掌声
它们只是向着本心
投入大海的浩瀚
2025.7.
评析:
## 《赞》:当赞美成为谄媚的修辞术
张海峰的《赞》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刺穿了社会交往中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指赞美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批判性思考,更在于它通过自然意象的引入,构建了一个关于真诚与虚伪的辩证空间。
诗歌开篇即以直白的陈述切入主题:"人人都爱听赞美之词/可这尘世中/又有多少值得真心崇拜?"这三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单元——从人类普遍心理,到现实世界的匮乏,再到价值判断的疑问。这种结构呈现出诗人思维的逻辑性,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怀疑论的基调。值得注意的是"尘世"一词的选择,它暗示了某种超越性的视角,仿佛诗人站在世俗之外观察人类行为。
第二段进一步剖析赞美语言的异化过程:"赞美太容易说出口/反倒让人辨不清真假/说它带几分谄媚/也不算过分"。这里,"容易说出口"与"辨不清真假"形成因果关系,揭示了语言通货膨胀带来的意义贬值。诗人将赞美与谄媚并置,完成了对这一社交行为的祛魅过程。在韵律上,"口"、"假"、"媚"、"分"的押韵并不刻意却自然形成声音的回环,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第三段转向正面立论,提出"心怀坦荡的纯粹作为"这一理想型行为模式。诗中运用"不需要"与"更不会"的双重否定,强化了纯粹行为的自律性。而"沽名钓誉的私心"这一表述,则与前文的"谄媚"形成对照,共同构成了对功利性社交行为的双重批判。此处的局限在于,"纯粹作为"的概念略显抽象,若能辅以具体事例或意象,或许更能唤起读者共鸣。
诗歌的高潮部分出现在最后两段自然意象的引入:"大山自巍峨/从不是为讨好悠悠白云/江河奔涌东入海/也从不是为博取谁的掌声"。这两个比喻精妙地实现了从社会批判到自然启示的跃升。大山与江河的意象选择颇具匠心——它们既是永恒的象征,又暗含了中国传统"山水比德"的审美传统。动词"巍峨"与"奔涌"赋予静物以动感,而"不是为讨好"与"不是为博取"的否定句式,则强化了自然存在的自在自为性。这种否定性表述恰恰是对前文社会性赞美的彻底颠覆。
从诗歌技艺角度看,《赞》体现了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说理与意象的平衡,避免了纯粹说教的枯燥;二是递进式的结构安排,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示再到超越性解决,符合认知逻辑;三是语言简洁有力,没有过度修饰,与诗歌批判虚伪的主题形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稍显不足的是中间过渡略显生硬,从社会批评到自然启示的转折若能更自然些,整体效果会更佳。
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其揭示的问题愈发尖锐。社交媒体时代,"点赞"成为一种机械行为,赞美的贬值速度远超诗人想象。当"粉丝数"和"点赞量"成为价值衡量标准时,《赞》所批判的"沽名钓誉的私心"已经系统性地渗透进我们的社交结构。诗中江河大海的意象,恰构成对这种异化关系的救赎性想象——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无需他者认证。
《赞》最终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如同山水,其存在不依赖于观赏者的评价;真正的行为应当如江河入海,只是向着本心的自然流淌。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不仅是对社交虚伪的批判,更是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它邀请读者穿越赞美的迷雾,重返那个无需掌声的、自在的真实世界。
注: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