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广西发现恐龙足迹华夏龙故乡圆满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新华网、央视总台8月2最新消息:广西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中国恐龙足迹分布记录进一步向南延伸,华夏“龙故乡”东西南北中“版图圆满”。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8月2日宣布,近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西自然博物馆等科研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对2021年发现于防城港东兴市楠木山村的恐龙足迹化石进行联合研究。该研究首次在广西确认了兽脚类恐龙足迹的存在,并将中国恐龙足迹的分布记录向南延伸至北部湾沿岸。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广西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更为揭示华南地区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证明了华夏大地区“东西南北中”,皆为“龙故乡”圆满版图。
消息面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足迹点,发现于2021年。当时地质学家发现,当地深山丛林中一个约4平方米的岩块,清晰保存了7枚兽脚类足迹。经实地勘察研究,科研团队在足迹点共发现了两种形态的恐龙足迹。其中A型足迹保存相对完好,展现出典型的兽脚类恐龙特征,与之前重庆发现的南岸重庆足迹最为接近。
地质学家经实测分析研究后,认为“这类足迹的造迹者可能是一种体长3至4米的中型兽脚类恐龙。”研究负责人邢立达博士表示,“其较弱的中趾前凸和低长宽比表明,它可能是一种行动敏捷的掠食性恐龙,与四川盆地中侏罗世的兽脚类恐龙有较近亲缘关系。”该巨型足迹暗示顶级掠食者一一恐龙的存在。
地质学家感兴趣的是,与A型足迹伴生的还有另一类足迹(B型足迹),尺寸显著更大,推测造迹者体长超过6米,可能属于异特龙类或巨齿龙类等大型兽脚类恐龙。“这一发现暗示中晚侏罗世的广西南部可能存在顶级掠食者,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恐龙生态位的认识。”广西自然博物馆莫进尤研究馆员补充道。并确认,广西华南恐龙与东南亚恐龙动物群关联密切。
消息还称,除楠木山村足迹点外,中国地质研究团队还系统梳理了广西侏罗—白垩纪地层中的四足动物化石记录,共识别出14处重要化石点。从而揭示了株罗纪生物恐龙与中国古地理的密切联系。
广西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足迹点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为广西首个正式记录的恐龙足迹点,它将中国恐龙足迹的分布纬度向南推进至北纬21°附近,证实了中生代时期华南沿海地区曾有繁盛的恐龙活动。
公开资料显示,恐龙足迹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是由恐龙脚丫儿“踏”出来的化石,它有着恐龙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了恐龙生前身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足迹化石保存的却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这些足迹不仅能反映恐龙日常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其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贵信息。
笔者志清由此认同,恐龙足迹属于重要的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同时数量巨大、保存集中的重要恐龙足迹,还具有观赏和旅游价值。此次广西东兴楠木山村“恐龙足迹化石”研究,不仅填补了广西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更为揭示中国华南地区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证明了华夏大地东起浙江、西至新疆;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及四川和湘鄂、河南等广泛地区“东西南北中”,皆为“龙故乡、龙乐园”圆满版图。为此特赋《霜天晓角》为评为观。
华南圣洁。
桂株罗纪发。
多处恐龙足迹,
成化石、深山碣。
堪绝。
神兽热。
亿年痕未灭。
华夏东西南北,
故园遍、传世阅。
一一2025年8月3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