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范文义: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的教育人》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范文义: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的教育人
●文/吴万哲(陕西宝鸡)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总有无数默默的耕耘者,以匠心守护初心,用热忱哺育桃李,他们把学生当星辰,让知识有温度,让成长有方向,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诠释着最珍贵的职业担当,在平凡中书写着伟大。
他便是其中一位。他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却在广阔天地炼了10年红心,有幸成了一位人民教师后,生命便绽放了不一样的光华。他担任小学校长,教授初中语文,取得了优秀成绩,多次被市、县、镇各级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2018年荣获国家教育部、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光荣从教30年”荣誉证书。退休后更是焕发第二春,在写作、太极拳、歌咏等领域深耕,既陶冶了性情、锻炼了身体,又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他叫范文义,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东壕村2组人。
一
他祖父范来(1896—1958),终生务农,人很能干,但脾气耿直,家中生活富裕。父亲范海成(1917—1974),小学文化,早年在甘肃徽县做印染生意,解放后公私合营进入徽县工商业联合会。他当学徒时熟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三国演义》,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困难时期回家务农,多年担任生产队会计。母亲索云霞(1918—1978),性情温和,贤淑善良,勤俭持家。父母勤劳、吃苦、俭朴的品格熏陶和教育他一生。
范文义生于1948年12月,7岁起在本村和小村上小学,13岁小学毕业考入宝鸡市陈仓中学上初中,1964年考入斗鸡中学上高中,1967年7月高中毕业,因“文革”延宕到1968年12月返乡务农。他学习优秀,本该有外出工作机会,但那时唯成分论,他家是上中农成份,每有外出机会,都被排除在外。
他性格坚韧刚直,做什么事都不甘落后。数九寒天,夜以继日给冯家山大坝上料;临近腊月,在金河滩给宝平公路捡石头;在斗鸡台厂区看厕所,一干就是几个月,经常下塬拉大粪,天亮前就往返一趟,接着又去上工;在宝鸡火车站当过装卸工,90多斤的他能扛200斤重的麻袋。他上中学时语文学得好,曾任铅印校报《东方红》记者编辑,返乡后被宝鸡县广播站选拔为骨干通讯员。在农田基建大会战时,领导令他负责宣传,采访好人好事,撰写广播稿,又当播音员。每年都被县上抽调去采访,县人武部曾调他写工作汇报,一去就是10多天。还4年担任生产队会计,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他在农村一待就是整整10年。
二
改开后各级重视教育,为加强师资力量,1978年12月,在公社领导关照下,他有幸进入村小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由于他文化程度高,一进校便被任命为负责人,1980年又被任命为校长。
东壕村有1000多口人,是蟠龙公社8大村之一,小学却非常简陋,几个教室坐落在村中大路两边,有的年级还在戏楼、古庙上课,村人戏称“南北分校”“有教室没学校”。1983年普及六年制教育,村民集资建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他和村干部一起选择新校址,研究建设方案,带领教师参加义务劳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全新的东壕小学,受到村民和上级好评。村上被评为“先进集体”,他被评为“先进个人”,参加了县上的表彰大会。学校设施得到改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最多达到400多人。他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全面发展。每年六一儿童节公社举行“小学生艺术游演展示评比”,他们学校因节目新颖,表演精彩,连年名列前茅,受到奖励。1982年,他被评为宝鸡县“教学能手”“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县政府隆重表彰,并且多次做示范讲课,深受好评。
他还忙碌一个暑假,多方搜集资料,考证史实,弄清了本村自清朝咸丰年间到当时130年的教育发展情况,完成了两三万字的《东壕小学教育志》。
1986年秋,全乡首次试行校长聘任制,他被聘为小韩村校长。当时小韩村小学校舍破烂,没有体育设施,连灶房也没有,教师吃饭困难。他任小韩村校长6年,搭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劲东风,用艰苦奋斗精神和良好的教风感动村上干部群众,村校齐心协力,建成宝鸡县首批“文明学校”,受到县局领导高度赞扬。同时想尽一切办法抓管理,提高学校质量。他亲自带毕业班语文课,在全乡统考中年年名列前茅。1988年17名毕业生全部考上初中,后来有13名考进大学。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是范校长“小学基础打得牢,才有了后来的好成绩”。1989年六一节全乡举行广播体操比赛,他为了出彩,跑到宝鸡市体委了解最新少儿体操,又派师生到市经二路小学学习,经过紧张排练,第一次将韵律操带向农村小学,表演大获成功,受到领导和群众高度赞扬。
这期间他刻苦自学,用4年时间参加函授,拿到中师文凭,1990年至1992年又在数千人的激烈角逐中,考中凤翔师范大专班学习。
三
1992年他有幸转为公办教师,次年10月加入共产党,此后被调往桥镇中学、蟠龙一中、小村中学、蟠龙二中等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在16年的中学教学生涯中,他多年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取得累累硕果。
那时,正是贾村塬教育最红火之时,一个班常常60多名学生,他望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学生,倾尽全力教好每个学生。在升学考试复习阶段,他白天上课、模拟考试,晚上阅卷,曾一天上过20多节课,工作时长达十四五个小时。他重点抓好中考重头题阅读理解和作文教学,60多本作文,他每本都精心批改。还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类作文大赛,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吃偏饭,面对面批改指导。学生李娅娅荣获“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优秀奖,他本人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当时各校以学生考中宝鸡中学为荣,2001年他在蟠龙二中时,所带的三(2)班学生王利霞以全校第一成绩考入宝中,成为蟠龙二中建校3年来的首个荣耀。他们班被评为宝鸡县“先进班集体”,他个人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
他同时做好学校语文教研组工作,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研究教学中的疑难杂症,研讨教学方法,为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他撰写教学论文数十篇,在国家、省、市、区级刊物发表和交流8篇,论文《“灵性”与“性灵”》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获得好评。他2001年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
他从事乡村教育30多年,以务真求实、治学严谨著称,2018年荣获国家教育部、国家人社部颁发的“光荣从教30年”荣誉证书。
四
退休后,他焕发生命第二春,重操爱好,坚持写作,在书刊和网络平台发表诗词、散文、楹联等文学作品300多篇(首)。诗词《钟鼓楼》《蒙古族马术表演》等,荣获盛世好文学全国原创文学大赛奖,散文《渭岸情愫》收入《世纪文韵大典》一书。在陈仓区“区歌征集”活动中,他作词的歌曲《陈仓,我的家乡》荣获优秀奖,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他还被陈仓区作协、宝鸡市文学创作协会等吸收为会员。
他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坚持每日习练太极拳,系宝鸡市太极文化研究会会员,在全市太极文化研讨论文交流中,连续3次获一等奖。参加了市第十届、十一届武术开幕式、市十一届武术个人项目、香港、广西巴马武术集体项目大赛,荣获奖牌和各类荣誉证书多枚(件)。他加入陈仓某新疆舞团,学习民族舞蹈。2017年参加陈仓区歌友团,专业水平逐年上升,会唱200多首古今中外歌曲。他随团演遍陈仓城市街道、川塬村镇,每年达30多场次,并且发挥写作专长,及时报道宣传合唱团演出盛况。
五
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杨毓琴,生于1946年,小学文化,干农活是行家里手,包产到户后责任田全靠她侍弄。厨艺、针线更是出色,给小孩做的老虎枕、虎头帽等在周围村庄很有名。她一生相夫教子,养儿育女,对家庭贡献巨大。进城15年,又拓展个人爱好,养花种草、听歌,家中阳台被抚弄成一片花海。直到现在还用老式缝纫机,常给亲朋改制各种衣服。
二人育有两个儿女。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1993年,两个孩子同年考上大学,一时震动贾村南塬,被传为佳话,学校领导也常用此激励更多学生学习。当时经济困难,一时凑不齐两个孩子的学费,女儿提出外出打工,挣钱供弟弟上学。他和妻子却一再坚持,你一二百,他三四百,贾村镇一照相馆老板听说主动送来50元,借遍20多位亲朋村人凑齐学费。儿子大学毕业,被分配为国家公务员,无论是在城内还是乡镇,工作成绩突出,现为陈仓区某局副局长。女儿在高新某企业担任财务高管。外孙女大学毕业,光荣参加火箭军,退役后被招考为教师,在西安市从事教育工作。孙子在宝鸡南山中学就读。
苦难是人生一笔财富。他一心想把蹉跎的10年岁月补回来,工作中一直“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在平凡的岗位真诚为人师表,努力教书育人。令他欣慰的是,他从桥镇回到蟠龙,有学生步行40里到蟠龙看望他;有年暑假他生病住院,蟠中6个学生骑自行车到虢镇医院看他,这情景让他心疼;一次他等上塬的班车,一辆高级小轿车突然停下,一位领导模样的人热情招呼请他上车。原来是他多年前教过的一位学生,如今担任某县县长。一路上县长学生不断给同僚讲述他当年语文教得多好,在同学中声望多高。小车一直把他送到家中,引逗得村人议论好些天……这也算另一种人生荣耀与幸福吧?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