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孩子们身着汉服,用稚嫩的声音吟唱《子衿》时,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了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特别是文中描绘的"小鱼嬉戏""白鹅高歌"等互动场景,充分说明吟诵能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
这种"以兴趣为引导"的教育智慧,完美契合儿童认知特点。既激发了学习热情,更培养了孩子们"生活即诗歌"的审美能力。当孩子们能即景吟诗、即物赋咏时,传统文化已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基因。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诗句,更理解了诗中情感,甚至开始尝试创作。
这正体现了"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深刻道理。相信这样的吟诵教育,必将为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多自信的传承者。

做一名自信的吟诵者,从这个暑假开始
安徽省池州市工业学校 倪云兰

县文化馆暑期公益吟诵班的课程已进入倒计时,今天吟诵班的孩子们在市民大舞台上展演《诗经•郑风•子矜》。
站在侧舞台,望着这一群孩子,一个个小丸子头,手捧线装书,身着汉服,颇有古时小小书童的模样。他们的声音其实很好听,平日里我喜欢他们的吟诵声。比起大人,孩子的声音很干净,也很纯真。

课堂上他们一个个吟得可可爱爱,有模有样的。吟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时,小手跟着不自觉地摇摆着,仿佛真的好久不见了。吟诵“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时,双手伸岀化身一条条小鱼,一会儿游到左边,一会儿游到右边,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的,自由且快乐。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时,小头儿高昂,仿佛真的曲着颈子向天歌呢。

吟诵不仅带孩子们走进古诗词,更是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感受不能相见的思念,感受鱼儿嬉戏的自由与快乐,感受大白鹅引吭高歌的自信和可爱。
老师,我喜欢小兔子,有小兔子的诗吗?
有,老师带小朋友们吟李白的《古朗月行》:“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老师,我家养了小狗,有小狗的诗吗?
有,老师带小朋友们吟被称为“五言长城”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老师,我喜欢马,有马的诗吗?
有,老师带小朋友们吟《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展雄风的千里马展其骥足,奔驰四方的矫健之姿。
老师,树上天天叫的知了,有诗吗?
有,老师带小朋友们吟唐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有大公鸡的吗?有小蜜蜂的吗?有蝴蝶的吗……

有,都有。因为小朋友喜欢,所以喜欢。每节课都在喜欢中吟诵诗词。
还有荔枝,还有杨梅,还有杏子,还有葡萄……因为喜欢,吟诵也就变简单了。
有时候,章老师只开了个头,后面的诗句孩子们抢着就吟出来了,简单里不乏喜欢,纯净里不乏动听。
经过一个月的吟诵学习,我相信:当小朋友们吃到荔枝时,定会吟上一句“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当小朋友们吃到莲蓬时,定会来上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当小朋友们看到荷花时,定会随情境来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吟诵随心而动,吟诵随境而出,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清明到了,他们会来吟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八月中秋节来了,他们会来吟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感受一下月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

其实吟诵多了,自己也会不知不觉跟着会写诗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都隐藏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声律里。
做一名自信的吟诵者,小朋友们就从这个暑假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