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亮到今天的灯光
李 皓
镜片上还沾着排练时蹭到的粉笔灰,当“好了,时间不早了,关灯回宿舍休息吧”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我下意识地跟了句“再等等,我们再排练一遍,我再好好揣摩一下这个角色”。或许是剧中柯诚形象的认真劲感染了我吧,我竟不顾他人意愿自顾自地执拗起来。“好吧,那就再来最后一遍。”担任导演的张作理班长竟然同意了。
如此场景在脑海飘过。仔细想想,那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四十多年前的1981年冬季,我们正在泉城济南的山师大校园里读大二。临近年底了,班干们开始筹备参加中文系新年联欢晚会的文艺节目。“入校已经一年多了,今年的新年联欢晚会,我们不能再像去年刚入学才几个月时那样,只登台唱首歌、朗诵首诗就敷衍过去了事。我们一定要排练出一个像样的节目。”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经过集思广益,班干们选定了一出话剧,剧名叫做《能源问题》。
这是一出反映“四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问题“的多幕话剧。全剧围绕着“省能源委员会主任刚复职不久、又准备退休让贤”这一问题展开矛盾冲突,涉及到诸如之及其妻子李姒清,女儿诸婉华、儿子诸小华,以及柯诚、柯萍兄妹俩六个舞台人物形象。剧中能源委员会老主任诸如之的奉公执法,其妻子李姒清的懂事明理,柯诚和诸婉华工作上的互帮互助,以及诸小华和柯萍的“爱情至上”观念,相互影响, 能源问题与人事问题、恋爱问题及工作前途问题交织在一起,剧情跌宕起伏,颇有看点。全剧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的解决,最后成功地解决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能源问题”。
经过一番讨论,班干们选定綦春利、孙枫倩、李皓、齐文桂、王清祥、于淑华六位同学组成演出组,班长张作理出任导演。

我在剧中扮演的是能源委员会的工程师、后来的能源委员会主任柯诚这个角色。柯诚这个人,身上既有不修边幅、埋头于业务的书呆子气,又有对工作、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在人事学、关系学、吹拍学方面,他是丝毫不懂、一窍不通,甚至连怎样处理自己的爱情生活都感到为难,以致四十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可他那种对待工作的认真劲、进取心,以及对长辈的尊敬,却得到了诸如之的女儿诸婉华的青睐,事业、生活上的相互体贴,理想、信念的完全一致,终于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柯诚还问心无愧地接棒担任了新"能源委员会主任"。
留给的排练时间只有半个多月,并且还必须是课余。冬季的夜晚相对漫长,临时用作排练室的大阶梯教室里,暖气片滋滋地冒着热气,我们虽置身偌大的教室里,但心里却似乎能感知到社会上正在劲吹的风。1981年底的中国,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谈论“四个现代化”;收音机里天天都在高喊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车间里的车床在转,田野里的机械在跑,就连校园里的晨读声都带着追赶时间的急切劲。
排练过程中,当綦春利扮演的诸如之拍着我(柯诚)的肩膀说到“年轻人,干事业就得有这股子傻劲”时,台下临时充当观众的同学们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可我深知这笑声里是藏着共鸣的。细思之,那个年代的校园里,又有那位同学不是带着点这样的“傻劲”呢?!图书馆里同学们总是等到熄灯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廊里讨论问题的声音时常盖过熄灯铃声,就连在食堂排队打饭时都有同学在嘟囔着背英语单词。那时的我们,都像剧中的柯诚一样,相信“把活儿干好”比什么都重要。
让我最难忘的是剧中柯诚与诸婉华在办公室加班的场景。齐文桂扮演的诸婉华给我(柯诚)递过一杯热茶,我虽口中无语但却眼中有情。剧本里写着“理想信念的一致,让两颗心连在一起”,可在那个年代,“理想”这个词是实实在在一点也不空洞的,两人一有机会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总是如何让工厂少停电、如何让农村用上电动机,等等,也就是时时刻刻都在为“四个现代化”的“能源问题”操心。

后台候场时,扮演柯萍的于淑华总说柯萍的“爱情价最高”太天真,王清祥扮演的诸小华却反驳说“没有爱情,干事业也没劲”。其实我们都懂得,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爱情是与事业完全同频的——车间里的情侣总是在机床旁比技术,校园里的恋人喜欢在自习室共研读,就连剧中的矛盾,最终也化作了“搞事业的人终究会收获幸福”的圆满。
正式演出安排在1981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的节目放在最后压轴。
阶梯教室里,演出场地上方吊在半空中的几支灯棍,擦拭得比平时明亮了许多。灯光热情地照耀着我们,舞台上我们演员演得投入,观众席上同学们看得认真。感情随着剧情走,每演至精彩处,同学们便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时,零零星星的雪花打湿了文史楼前的青砖路。同学们在校园温馨灯光的陪伴下各自赶往宿舍,路灯的光晕里,有人轻声哼起了当时流行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不知怎的,我的脑海中也忽然又想起了剧中柯诚最后的那句台词:“只要灯火亮着,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是啊,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不正是由当年那无数的灯光照亮的吗?工厂的灯、实验室的灯、教室里的灯,还有每个人心里那盏叫做“理想”的灯。
四十多年,已成过往。如今再想起那出话剧,我的心里依旧能够感知到:柯诚的书呆子气里藏着时代的真诚,排练室的热气中飘着青春的温度。那些关于能源与爱情、事业与理想的讨论,早已融入了时代的年轮。而我们,也真的像剧中的角色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带着那份“傻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让当年“理想“的灯光,一直亮到了今天!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泉歌,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媒体,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