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西北城际头条》
文/高五兴
在当今信息如潮、网络平台多的时代,《西北城际头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它作为《都市头条》麾下一个以西北地区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学公众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回顾《西北城际头条》发展的历程,我心中满是惊叹与敬佩。自入驻《都市头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它就发布了13万篇(首)文稿,点读量高达四个亿,粉丝数量更是达到了六位数。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字背后,是平台运营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对文学事业坚定不移的热爱与执着。正如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西北城际头条》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绝非偶然,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中,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这个平台能有如今的辉煌成绩,主编张建超(网名芝水)先生功不可没。他一人身兼数职,集约稿、审核、插图、配乐、发布等工作于一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舵手,引领着《西北城际头条》这艘文学轮船,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因约、发稿,他曾与我有过几次微信交流,彼此相邀加入了各自的文学群,在一次纠正错字时,我才得知他眼睛患有疾病常在四院就诊,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为平台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这让我不禁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文学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对他增添了一分深深的敬重。
《西北城际头条》以“为西北而歌,为新时代而赋”为宗旨,犹如一位深情的歌者,用文字奏响了西北大地的壮丽乐章。其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宛如一座文学的宝库,包含了文学创作、地域文化、艺术评论等多个领域。文章类型也是精彩纷呈,古诗词的典雅含蓄、现代诗的自由奔放、散文的细腻温婉、游记的生动鲜活,每一种体裁都在这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主题聚焦于西北的风土人情、三秦文化资讯、汉唐历史、民俗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北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感受着它的雄浑与厚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笔下的西北壮丽风光,在《西北城际头条》的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诗句,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西北的沧桑与豪迈。
平台在呈现形式上也独具匠心。精心筛选的插图和配乐,与文字相得益彰,图文结合,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当我们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时,搭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和意境相符的图片,仿佛身临其境,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文字的魅力。这就如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美的熏陶。
《西北城际头条》坚持“恒念如初”的管理理念,始终遵循党对文化宣传的路线和政策,弘扬正能量。运营者们不计名利,尊重名家,不薄新人。他们就像一群辛勤的园丁,用心呵护着每一朵文学的花朵,积极推出文学爱好者的新面孔、新作品。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还是久负盛名的文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西北城际头条》为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让文学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如今,《西北城际头条》一步一脚印、一更走一程,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走进了热爱文学者和专家学者的视野。它就像一片肥沃的芳草地,滋养着无数文学的种子,让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有理由相信,《西北城际头条》将继续秉持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西北文化的传播和文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成为文学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星,走的更远更高。
作者介绍
高五幸,西安市灞桥区人。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