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淞沪会战中的抗日英烈庞汉桢
一罗培永
在淞沪会战的漫天烽火中,无数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了民族不屈的脊梁,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庞汉桢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来自广西的壮族将领,以生命为笔,在抗日战场上写下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
1899年,庞汉桢出生于广西靖西县一个壮族家庭。年少时,他目睹国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的惨状,心中早早埋下了报国的种子。1915年,16岁的庞汉桢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广西陆军,从此踏上了军旅生涯。他先后就读于广西陆军讲武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和勇猛果敢的作风,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至旅级指挥官,成为桂系军队中的骨干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庞汉桢时任第7军170师510旅旅长,得知战事消息后,他当即向部队请缨,主动要求开赴抗日前线。在给家人的信中,他写道:“保家卫国,军人之责,此去若不复还,勿念。”字里行间,尽显舍生取义的决绝与担当。
同年10月,淞沪会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凭借海陆空优势,对中国军队阵地展开疯狂进攻,战场局势万分危急。庞汉桢率领510旅奉命驰援上海,负责接替蕴藻浜至陈家行一线的防务。这片阵地是日军重点攻击的目标,此前已有多支部队在此浴血奋战,伤亡惨重,防御工事也大多被毁。
10月22日夜,510旅刚抵达阵地,庞汉桢便马不停蹄地勘察地形、部署兵力。他深知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硬拼绝非良策,必须依托现有地形构筑纵深防线。他将全旅兵力梯次配置,命令士兵连夜抢修工事,并亲自到前沿阵地鼓舞士气:“弟兄们,这里是我们的国门,身后就是父老乡亲,我们死也要守住!”将士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与阵地共存亡。
次日拂晓,日军的进攻如期而至。数十架敌机对510旅阵地进行轮番轰炸,炮弹如雨点般落下,阵地瞬间被硝烟笼罩。轰炸过后,日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庞汉桢沉着指挥,待日军进入有效射程后,下令开火。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日军第一次冲锋被打退。
然而,日军的攻势一波猛过一波。他们凭借火力优势,不断压缩中国军队的防御空间。激战中,510旅的伤亡逐渐增加,不少连队减员过半,但将士们仍在坚持战斗。庞汉桢穿梭于各阵地之间,哪里战况危急就出现在哪里。他亲手操起机枪向日军扫射,肩部被流弹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装,却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
23日午后,日军突破了510旅的部分前沿阵地,情况岌岌可危。庞汉桢立即组织预备队进行反击,他高喊着“跟我上”,带头冲向敌阵。官兵们见状士气大振,奋勇向前,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刺刀碰撞声、呐喊声、枪声交织在一起,阵地上血肉横飞。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将失地夺回,但510旅的兵力也已濒临枯竭。
傍晚时分,日军发动了最猛烈的一次进攻。密集的炮火将510旅的指挥中枢炸毁,庞汉桢被埋在废墟中。当卫兵将他从瓦砾中救出时,他已身负重伤,呼吸困难。弥留之际,他指着日军进攻的方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守住……阵地……”随后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庞汉桢牺牲后,510旅将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继续与日军血战,直到接到撤退命令。1938年,国民政府追赠庞汉桢为陆军中将。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如今,淞沪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庞汉桢等英烈用生命诠释的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热血捍卫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烽烟沪上起苍黄
桂旅星驰赴国殇
铁骨当关拦虎豹
丹心浴血护家邦
阵前叱咤神威展
瓦下忠魂浩气扬
卅八英年昭日月
至今犹忆古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