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影
寒山石(陕西)
一半在水边,一半在水中
共园一幅
刚柔相济的图腾
◇波吒简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上简洁有力,意象上鲜明生动,意境上含蓄深远,思想上深刻隽永。它像一幅写意水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无限意境;又像一则哲学寓言,简单故事中蕴含着人生真谛。
全诗包含多重意蕴:在审美层面,这是一幅意境深远的自然小品;在哲学层面,这是一个关于对立统一的精妙寓言;在文化层面,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诠释。
诗的白话翻译为:站在水边,我常常被一种奇妙的景象所吸引。一半是坚硬的石头,一半是柔软的倒影,它们在水面上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这种刚与柔的交融,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看似对立却又密不可分的存在。
最动人的莫过于石头与影子相遇的那一刻。坚硬的轮廓在水中变得柔和,而飘忽的倒影又因为石头的存在而有了形状。这种刚柔相济的美,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吗?太刚则易折,太柔则难立,唯有刚柔并济,才能走得更远。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让高山与流水相伴,让岩石与苔藓共生。在这些看似对立的组合中,我们总能发现令人惊叹的和谐。就像这幅石与影的画面,坚硬与柔软、静止与流动、真实与虚幻,都在这里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通过全诗,我们不仿而引伸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事业需要拼搏的刚劲,也需要适时的放松;爱情需要热烈的追求,也需要细水长流的经营;教育需要严格的管教,也需要温柔的引导。刚与柔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辅相成的智慧。
生命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石与影的对话中。我们既要像石头一样守住本心,又要像影子般懂得变通;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学会包容。这样的生命,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诗人采用了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石”代表实在、坚硬、永恒,是阳刚之美的象征;“影”则代表虚幻、柔软、变化,是阴柔之美的体现。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共园一幅”的表述,将这对矛盾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和而不同”的观点。
现实中,生活中的矛盾。就像石与影的关系一样,许多看似对立的事物,其实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诗歌通过石与影的关系,探讨了现实与虚幻、刚强与柔韧、永恒与变化等哲学命题。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才是永恒的真谛,刚强需要柔韧来调和,实在需要虚幻来映衬。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和合”的理念一脉相承。
钓
寒山石(陕西)
谁 又上了谁的钩
只有钩上的诱饵
才清清楚楚
◇波吒简评:整首诗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诗人通过钓鱼这个日常活动,生动地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相互性,揭示了人际关系中微妙的博弈与欺骗。
钓鱼的人以为自己掌控全局,殊不知在更大的命运之网中,每个人都是那条咬钩的鱼。
当我们以为在算计别人时,可能自己也在被别人算计。这种相互的试探与欺骗,构成了现代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在创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设问和对比的技巧。“谁又上了谁的钩”这一设问句式,引发读者的思考。而“只有钩上的诱饵/才清清楚楚”则形成强烈对比,暗示表面现象与内在真相的反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既是钓鱼者又是被钓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诱饵”则象征着各种诱惑和伪装,是唯一真实可见的部分。
诗歌表达了对人际信任缺失的忧虑。真诚交往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不得不戴着面具生活。诗人通过钓鱼的意象,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只有被钩住的诱饵才是最真实的见证。这句既写出了钓鱼时诱饵被咬住的直观画面,又暗指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要到最后一刻才能看清真相。
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际互动。诗人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饵,同时也可能是别人眼中的猎物。区别只在于,有些人吃一堑长一智,有些人则永远记不住嘴里的钩。
这首《钓》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寓意和巧妙的表现手法,成为一首优秀的微诗作品。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感悟的表达,更是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
◇波吒,本名田小波,山城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诗歌学会、微型诗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楹联学会、新诗学会会员。当地地方志协会理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各类文章散见国内外数百余家报刊,时有作品获奖入集。参与编写、编辑《开县三峡移民志》《开州扶贫志》《开州电力志》《中国微型诗大观》等二十余本书籍,主编《开州田氏族谱》计八十余万字。出有微型诗集《豌豆苞谷》,微诗合集《当代微诗八大家》《25位三行诗诗人作品集》(美国),散文集《笔耕犁痕》,著有长篇人物传记《月照丹青》(重庆《故人旧事》全文登载,入百度文库)。在纸刊和网站发表诗评近百篇,有诗集《泉鸣山谷》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