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一条河的文化密码
——从《淮河赋》看东方精气神
□ AI评诗
诗人童年的这首《淮河赋(之八)》在对比中层层递进,将淮河的精神特质推向极致,字短意深,余韵绵长。该诗运用极简的笔触,写出了淮河独有的精神内核,令人耳目一新。
诗人起笔便以三组坦诚的对比破题,干净利索,直言淮河在“浩渺”“磅礴”“悠远”这些外在维度上不及长江、黄河、尼罗河,看似在“示弱”,实则为后文的转折蓄力。这种先抑后扬的笔法,让淮河的独特价值在反差中更显突出——当世人习惯以“大”“壮”“久”衡量河流的分量时,诗人却将目光投向淮河“貌似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的精神内核。这种悖逆性反差感极具张力,它不凭壮阔称雄,不借历史炫久,而是以一种内敛却坚韧的姿态,成为东方文化中“柔中带刚”“以弱立骨”的象征。
“挺立起专属于东方文化的精气神”一句,是全诗的灵魂。紧接着铺展的“柔中带刚”“自信而细腻”“厚重而圆融”,精准勾勒出这种精气神的内涵:它不逞匹夫之勇,却有水滴石穿的韧性;不恃历史悠久,却在南北交融中沉淀出兼容并蓄的智慧;不炫壮阔之姿,却以细腻的滋养默默支撑着文明的延续。这些特质,恰是东方文化中“内敛而深沉”“温和而坚定”的品格写照。
结尾“让世人肃然起敬”,既是对淮河的礼赞,也是对一种不事张扬却自有力量的生命姿态的肯定。真正的力量未必张扬,那些于平凡中坚守、于夹缝中支撑的存在,往往更能触及文明的根基。短短几行,将淮河从地理意义的河流升华为文化精神的载体,余味悠长。诗人以河流为喻,写出了东方文化中“藏锋于内,守拙于外”的深层密码,让淮河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 附 诗人童年的原创诗歌作品《淮河赋》(之八)
✦ 淮河赋(之八)
□ 童 年(安徽)
论浩渺,你不及长江
丰饶与壮阔
谈磅礴,你不如黄河
雄浑与震撼
若说历史,你远不像尼罗河
那般悠远与深邃
可你却用貌似羸弱的身躯
挺立起
专属于东方文化的精气神
你柔中带刚的性灵
自信而细腻
厚重而圆融
让世人
肃然起敬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