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歪打正着策划传奇(总连载22)第五个真实故事,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栋梁——“栋梁工程”策划纪实
创意栋梁工程
(总理管的事也要管)
作者:王奇
开篇用一首沁园春概括创意初心
沁园春·育梁兴邦
当年高校,自费潮生,困局乍惊。叹寒门学子,囊羞梦冷;书途万里,步重愁凝。九士开先,披荆拓路,聚作擎天平地旌。筹谋处,见丹心似火,赤胆如星。
幸逢众志相融,引无数贤才热血腾。便捐资助学,甘为基石;殚资竭虑,不辍躬行。且把初心,锻成铁骨,托起鲲鹏向远征。待明日,育栋梁千丈,共耀征程。
一、缘由
接高校录取通知书号啕大哭,甚至有学生想轻生!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97年的农村可怕社会现象!
这一年我国高校体制彻底变革。此前,学生读大学免费,还发生活费;
自97年起,读大学自费。
这一变革,催生出一严峻的社会新难题——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因无力承担学费而……
各级政府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但仍难以彻底解决这一困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奇等九位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创意并发起了“栋梁工程”。
这一工程的诞生,既顺应了社会所需,也回应了贫困学子迫切诉求,更为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培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接受挑战:直面难题
时间回溯到1997年8月30日,刚刚以“时薪100元、日薪1000元、月薪10000元”出山一个月,并凭借这一轰动全国的事件在策划界崭露头角的笔者(见连载1-5),结束了对中国名牌企业巨人树服装公司的考察,回到成都五粮液大酒店。
(一)毛永良的绝望泪水
我顺手拿起当天的《华西都市报》浏览,特稿版上一个刺目的标题——《谁来帮她上大学》,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
文章讲述四川一所中学女生毛永良: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是全班同学伸出援手,每人每月捐2元钱,才让她完成高中学业。
高考放榜,毛永良被重庆师专录取。然而,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她却陷入了绝望的泪水之中——谁能帮她凑齐上大学的费用?
(二)感同身受
我作为一个从湖南浏阳河畔贫困老区走出来的苦孩子,对求学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
读完报道,我感同身受,泪水模糊了双眼。
最初,我只想帮毛永良完成学业,深知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不易,更明白贫困家庭的孩子为求学付出的艰辛。
但很快,我意识到这绝不是毛永良一个人的问题。
大学一刀切收费,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像毛永良这样的贫困学子,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
这不仅是一道人才培育的难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三)如何解这道社会难题
那时的笔者,因出道时的轰动效应,备受媒体关注,经常受邀去企业考察、作报告。
我曾在各种场合“豪言壮语”,声称“解难题是自己的人生追求”。
如今,《华西都市报》抛出的这道“谁来帮她上大学”的命题,成了对笔者的一次严峻考验。
此题虽非常难解,但社会责任感迫使我知难而上,且只有解了此难题,以后才有底气继续宣传自己“善解难题”?
(四)接受挑战
经一夜痛苦思考,我毅然决定接受挑战。
将解决优秀贫困学子上大学难的问题,作为自己出道后的首个攻坚任务。
打造一个继“希望工程”和“光彩事业”之后,层次更高、更系统、更具深远意义的助学工程。
笔者产生这样的想法,还有一个现实考量:当时,山区的贫困农民有“光彩事业”给予关怀和帮助;
老、少、边、贫山区的中小学生,有“希望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救助。
然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后出现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虽已有零星救助报道,但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个有组织、成体系的救助机构。
社会迫切需要一个类似“希望工程”的公益机构,将“希望工程”培育出的优秀幼苗,进一步培养成支撑中国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材。
三、一波三折的“栋梁工程”名称
决定要做助学工程后,首要任务就是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一)建一座桥?
笔者最初认为,上大学是贫困家庭孩子的梦想,那么搭建一座“桥”,帮助这些优秀贫困孩子通过这座“桥”圆大学梦,是个不错的思路。
于是,笔者初步将工程定名为“圆他大学梦之桥”,并起草了创建倡议书。
1.总理管的事也要管
为慎重起见,我请来策划好友李再勋商议。
李再勋直言:这是国务院总理管的事,如此天大的事,我们管不了?!
我据理力争:毛永良这样的优秀苗子,如果因没钱读书而荒废学业,那是民族的损失!
要是你的孩子考上大学却上不起,你会怎么想?
王奇我服你了!李再勋对我竖起拇指。
好好好,总理管的事,我们也来管他一回,王奇坚定对李再勋说。
那好,我们一起为总理分忧,李再勋幽默地回复我。
2.众人商议与三大问题
随后,李再勋请来了鲜琦,王奇请来了营销策划专家贾三峰、中国著名环保卫士田一粟、经济学博士巫晓兵以及大学副教授廖振跃。
众人一致认为,若能成功推进此事,必将是中国公益事业的一件大事。
但同时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其一,以我们的能力,能否顺利运作如此庞大的工程?
其二,操作是否合法合规?
其三,“圆他大学梦之桥”这个名字太长,不利于记忆和传播。
王奇认为,操作和合法性问题可以通过寻找有资质的主办单位来解决。
但名称过长确实是个大问题。
3.用工程命名?
笔者苦思冥想,受“希望工程”的启发,想到“栋梁工程”。
可当时中国各类“工程”众多,如“五个一工程”“扶贫工程”“一号工程”等;
我担心使用“工程”命名容易造成混淆,难以突出特色,便放弃了用“工程”想法。
4.闪光之桥?
笔者又转向“事业”方向,可借鉴“光彩事业”的思路,却始终没想到合适的名称。
被迫回到“桥”的思路,我试图将“圆她大学梦之桥”简化为“圆梦之桥”,但又觉名称虚幻,仿佛是梦中的桥,很快便自我否定了。
再次联想到“光彩事业”,我觉得给贫困大学生搭建完成学业的“桥”,同样是一件光彩的事,“光彩之桥”的名字便冒了出来。但又担心与“光彩事业”名字相似,易造成混淆。
经反复思考,我想到,通过这座“桥”助贫困大学生,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将在中国史上闪放光芒,于是决定用“闪光之桥”作为工程名称。
我与李再勋、贾三峰等六人再次聚会商议,大家都赞同。
此时已是97年9月2日深夜,大学新生已陆续报到。为了像毛永良一样的贫困生尽快踏入大学校门,众人决定立即行动,发布倡议,启动“闪光之桥”。
商定9月5日在四川省人才市场向新闻界发布“创建闪光之桥倡议书”。
在贾三峰的努力下,四川精英投资顾问公司和成都处处春集团愿意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作为发起单位。
5.生变
然而,在1997年9月4日午夜12时,一切准备就绪之际,意外发生了。
贾三峰为确保万无一失,致电处处春集团老总徐长久,邀请他次日上午9时参加发布会。没想到,徐总突然变卦。
贾三峰将电话递给我,电话那头传来徐总粗重的声音:“王奇,你创意救助贫困大学生这件事很好,说明你关心民族、国家……但你取的那个名字不行,’闪光之桥’,闪一下就没有光了,我们是在培育栋梁之材呀!”
我灵机一动,试探性地问道:“徐总,叫栋梁工程怎么样?”徐总当即表示:“好,叫栋梁工程好!我搞企业就有亲身体会,缺的就是栋梁之材。你的闪光之桥无法从名称上与希望工程对接,而这件事实际就是在将希望之苗培育成栋梁之材,名称上要与希望工程对接呀。”
徐总还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叫“闪光之桥”,他不会做发起人,也不出资;
若叫“栋梁工程”,他不仅要做发起人,还会全力提供资金支持,让处处春集团作为发起单位。
6.就叫“栋梁工程”,我决定了
面对启动工程关键是:资金需求,我内心在向钱妥协,但口头还是语气笃定对徐总说:就叫栋梁工程,我决定了!
徐总爽快回应:“好,我参与你的栋梁工程,明天上午九点,我准时参与倡议书发布会。”
就这样,“栋梁工程”这一名称,看似是王奇等人的创意,实则是企业对栋梁之材的迫切需求,以及与“希望工程”在名称和理念上成功对接的成果。
这一名称的确定,为“栋梁工程”的正式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中国助学公益事业的新篇章 。
若知栋梁工程具体内涵,请待连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