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图文视频/外先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8月2日下午,一场聚焦珠源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盛会——“珠源文化名家郝正治作品分享会”在昆明举行。本次分享会由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主办,曲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众多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领略郝正治作品的独特魅力,深入探寻珠源文化的深厚底蕴。

分享会现场高朋满座,气氛热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梁公卿、云南省政协原秘书长刘建华等领导亲临现场,为活动增添了庄重与权威。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秦槟、中共曲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建华、曲靖市文联主席张臻等亦到场支持。此外,80余位云南本土作家及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踊跃参与,带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珠源文化的探索热情,共赴这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郝正治,字塽泰,号乌蒙庶人、珠源布衣。1949年10月,他出生于云南省沾益县珠江源头的一个小山村,仅受过五年小学和两年初中教育。1970年入伍北京军区空军,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77年退伍后,他担任沾益县委办公室及县级曲靖市政府办公室小车司机(机关车队队长)。这段经历非但未磨灭他对文化的热爱,反而成为其日后创作的独特源泉。利用领导开会间隙,他常在车上读书,甚至在方向盘上记录灵感,几年下来竟能用文言体为家乡撰写碑记和地方志,其成名作《汉族移民入滇史话》的雏形亦孕育于此。

1999年退休后,郝正治全身心投入文化创作。同年12月,他曾短暂担任龙都国际疗养中心总经理,并于次年1月促成“中国作家协会、云南省作家协会‘昆明龙都文学创作基地’”揭牌。然而,这位“老总”最终选择“卸商归文”,重返珠源文化研究。2004年,他在离老家不远的地方创建了具有滇东风情的民宿“南国园”,并在此创办“珠源文化、充军文化展览馆”(后发展为“珠源文化陈列馆”“珠江源文学书画院”和“南国园展览馆”),构建起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示平台,过上了半经营、半写作的田园生活。

郝正治的创作领域宽广,成果斐然:著有《楹联源潭》、长卷散文《珠源梦》;完成《上善若水之珠江情怀》;在“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论坛”召开之际,撰写镌刻于珠江源头的“9 + 2碑记”。著有被誉为“云南汉民族入滇史第一本专著”的《汉族移民入滇史话》(至今4个版本6次印刷)及其《续集》,填补了云南史学空白。创作长篇小说《充军云南》《杨状元充军》(上下册)。校注《沾益州志》,出版散文集《江源长梦》等近二十部作品。

2017年至2025年,整理编辑完成多达三十七卷、超800万字的《郝正治文集》。其作品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受到央视一套、四套、央广“华夏之声”及云南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更以“出生在珠江源头、只读了七年书的司机作家”称誉他,主持人崔永元在“实话实说”栏目中曾以“莫名其妙”为题,诙谐介绍这位“方向盘上写出名”的作家,引发全国反响。

郝正治作品的灵魂,深深植根于珠江源头文化和汉族移民入滇文化。他致力于挖掘深埋于珠江源头的文化瑰宝,彰显其博大精深的气韵。其文风质朴真诚,善用简洁文字从容叙事,于闲适散漫中透出深邃慎密;其楹联诗词则字斟句酌,讲究对仗韵律与典故出处。尤为可贵的是,他首倡“百万汉民入滇”和“珠源文化”概念,其“史话”类作品影响最为深远。他稔熟历史,以情感和文字与古代移民对话,将历史文脉映照于当下。

如今,年届八十的郝正治先生依然笔耕不辍。他的坚持与热爱,为珠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榜样。此次作品分享会,既是对其辉煌文学成就的回顾与展示,也是对珠源文化的一次深度探讨与传承。

与会者沉浸于郝正治构筑的作品世界中,深切感受着珠源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纷纷表示,将以郝正治为楷模,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云南文学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郝正治等文化名家的引领下,珠源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