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寒窑赋》为北宋名相吕蒙正所作,是一篇饱含人生智慧的千古奇文。
作者以自身从“朝求僧餐,暮宿破窖”到“官至极品,位置三公”的巨大人生落差为线索,串联历史典故与天地自然之理,直抒对命运无常、时运难测的深刻感悟。文中既有对“贫贱不可自欺”的劝勉,也有对“富贵不可尽用”的警醒,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却字字珠玑,道尽人生起伏中的生存哲学。
时至今日,其蕴含的豁达与通透,仍能为困顿者添力量,为得意者敲警钟,值得反复品读。(212字)
【辞赋欣赏】
《寒 窑 赋》
作者:吕蒙正/北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分;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511字)
【概述】
《寒窑赋》(又称《破窑赋》)是北宋大臣吕蒙正的名篇,全文以自身经历为线索,阐述人生穷通祸福的无常,强调时运、命运对人的影响,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1、对比鲜明,揭示世事无常
文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人物和现象,如“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通过贫贱与富贵、失意与得意的强烈对比,说明人生境遇并非一成不变。
2、强调时运与命运
认为人的兴衰成败往往受制于时运,“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劝人在顺境时不骄纵,逆境时不沉沦。
3、传递豁达心态
最终落脚于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引导人们以平和心态看待人生起伏。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对仗工整,因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流传甚广,常被用来警醒世人看淡得失、顺应世事。(321字)
【创作背景】
吕蒙正的《寒窑赋》创作背景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主要源于其从贫寒到显贵的巨大人生落差,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
1、早年困顿的经历
吕蒙正出身贫寒,早年曾寄居洛阳,生活极度窘迫,“朝求僧餐,暮宿破窖”,饱受他人轻视。这种底层生活的艰辛,让他对“时运”与“人生起伏”有了切身体会。
2、仕途崛起后的反思
后来吕蒙正通过科举成名,官至北宋宰相(“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跻身朝廷核心。从贫贱到富贵的剧烈转变,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命运和时运对人生的影响。
3、创作的直接动因
相传他创作此文,一方面是回顾自身经历,感慨人生无常,劝诫自己不忘初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警醒世人(尤其是那些境遇不顺或得志便骄的人),看淡贫富得失,理解“时、运、命”在人生中的作用,传递豁达处世的态度。
文章以自身真实经历为线索,用大量历史典故和对比,将个人感悟上升为对普遍人生规律的思考,因此情感真挚,极具说服力。(404字)
【经典名句】
吕蒙正的《寒窑赋》有许多经典语句,以下是一些较为知名的:
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强调人生无常,难以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需有应对变化的心理准备。
2.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说明事物各有长短,不能仅凭表面的优势去判断其优劣。
3.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突出了机遇和运气对实现志向的重要性。
4.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以孔子和姜太公为例,表明即使有卓越的才能,若未遇时机,也可能会历经坎坷。
5.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形容有才华、有品德之人在不得志时,也会暂时处于困境,屈从于小人。
6.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劝诫人们在时运不佳时,应安于贫穷、坚守本分,只要内心正直,终有出头之日。
7. “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提醒人们富贵时不可挥霍无度、骄纵任性,贫贱时也不能自我贬低、放弃希望。
8. “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坦然接受人生起伏变化的豁达心态。(479字)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吕蒙正的《寒窑赋》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创作,但其以朴实直白的语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强烈的现实共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与内容的启发
文章以个人穷通祸福的经历为核心,结合历史典故探讨“时运”与“人生”的关系,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普遍人生规律结合的题材,为后世类似的劝世文、感悟类散文提供了借鉴。许多文人在创作中借鉴其“以自身经历喻世”的模式,抒发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2、语言风格的影响
全文语言通俗易懂,对仗工整且富有节奏感,兼具口语化与韵律美,打破了传统骈文的晦涩华丽。这种“接地气”的文风被后世通俗文学吸收,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劝善书、家训、小品文中较为常见,让哲理表达更易被大众接受。
3、思想内涵的传播
文中“时运弄人”“穷通有命”的人生哲理,以及“安贫守分”“豁达处世”的态度,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无论是戏曲、小说还是散文,常有类似的思想表达,如明清小说中对人物命运无常的描写,便与《寒窑赋》的哲理有相通之处。
4、流传与引用的广泛性
因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易记的语句(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文章被后世广泛引用、收录,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这种高流传度使其思想和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众的文学审美和创作思路,尤其在民间文学领域影响深远。(563字)
【作品赏析】
《寒窑赋》之所以流传千年而不衰,在于其以“真”动人,以“理”服人,将个人命运的沉浮升华为对普遍人生规律的思考,兼具感染力与哲理性。
一、以“对比”见真味,直抵人心
文章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与认知张力。从自然现象的“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到历史人物的“孔子厄于陈邦”“太公钓于渭水”,再到作者自身“朝求僧餐”与“罗锦千箱”的境遇反差,层层递进地揭示“时运”对人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命运慨叹,而是以真实经历为底色,让“人生无常”的道理不再空洞——读者既能感受到贫贱时的窘迫与屈辱,也能体会到富贵时的荣宠与警醒,从而对“穷通有命”产生共情。
二、以“情理”融古今,通透豁达
文中的“理”并非玄虚的宿命论,而是糅合了现实洞察与处世智慧。作者承认“时也、运也、命也”的客观存在,却不倡导消极认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强调困境中需坚守本心与尊严;同时告诫“富贵不可尽用”,提醒顺境时需保持清醒。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通达,既消解了对命运的抱怨,也避免了对成功的偏执,为不同境遇的人提供了安放心灵的支点。
三、以“质朴”传千古,雅俗共赏
作为一篇劝世文,《寒窑赋》摒弃了骈文的华丽辞藻,语言直白如口语,却暗含韵律与力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等语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既适合文人品读,也能被市井百姓理解。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深刻的人生哲理突破阶层与时代的界限,成为跨越千年的“心灵鸡汤”,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得失、荣辱、顺逆的思考。
总而言之,《寒窑赋》不仅是吕蒙正个人的人生总结,更是一面映照世人心态的镜子——它告诉我们,人生起伏本是常态,唯有以坦然之心接纳命运,以坚守之心对待自我,方能在无常中寻得安宁。(747字)
共3249字 2025年8月1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