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林公
~~~~~~~~
作 者: 刘 伟
笔 名: 卧 龙
书仙诗圣拜林公
云雾缭绕临仙境
放下私欲观心看
此情无声胜有声
这首诗《拜林公》意境深远,禅意盎然,通过对拜谒高人的描写,表达了寻求心灵净化和超越的哲理。
赏析:
1. “书仙诗圣拜林公”
起句不凡,身份对比: “书仙”、“诗圣”代表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最高成就者,是人间才华的巅峰象征。
“拜”字点题,奠定基调:如此顶尖的人物却要“拜”林公,一个“拜”字瞬间抬高了“林公”的地位,暗示他绝非尘世俗人,而是超越文学艺术境界的更高存在(很可能是得道高僧或隐逸高人)。 “林公”意象:“林”常与山林、隐逸、清修相联系;“公”是尊称。合起来塑造了一位居于山林、德高望重、超然物外的智者形象。
2. “云雾缭绕临仙境”
环境烘托,渲染氛围:描绘了拜谒途中所见的景象——云雾弥漫,若隐若现。这不仅是实景描写,更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不似人间的氛围。
“临仙境”点明境界:直接点明此地(或林公所在之处)如同仙境。云雾既是物理屏障,也象征着凡尘与圣境、迷茫与觉悟之间的界限。到达此处,意味着接近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3. “放下私欲观心看”
行动指南,禅理核心: 这是拜谒林公的关键,也是全诗哲理的核心。要接近(或领悟)林公代表的境界,必须“放下私欲”——抛弃一切世俗的功利、贪念、执着。
“观心看”指明方法: “观心”是佛教禅修的重要法门,指内观自心,审视念头,照见本性。“看”字用得平实却有力,强调这是一种专注的、内省的实践。此句揭示了通往“仙境”的道路不在外求,而在内省,在于涤荡内心的尘埃。
4. “此情无声胜有声”
意境升华,妙在无言:描述达到放下私欲、静观内心后的状态或感受。“此情”指这种澄澈、宁静、与道(或佛性)相契的心境。
“无声胜有声”的禅机:最高深的领悟和境界,往往无法用言语表达。此时的宁静、空灵、默契、了悟,比任何言语的教导或喧哗的赞美都更有力量,更接近真理本身。它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髓,也呼应了前句“观心”的内求之路——真正的收获是内在的、无声的体验。
总结与整体意境:
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向超凡高人(林公)寻求精神指引的过程,核心在于揭示获得心灵提升和接近至高境界的途径放下私欲,内观本心。最终领悟到的是超越言语的宁静与智慧。
意境:营造了一个由尘世向仙境过渡、由外求向内省转变、由喧闹归于寂静的深邃意境。云雾缭绕的环境与“观心看”的内省行为相得益彰,“无声胜有声”的结局更是余韵悠长,引人遐思。
对比:
“书仙诗圣”与“林公”的对比,突出林公境界之高。
象 征:
“云雾”象征迷障与界限,“仙境”象征觉悟与解脱的境界,“放下私欲”象征破除执念。
哲理点睛:“放下私欲观心看”是明确的修行法门,“此情无声胜有声”是精妙的境界呈现,都富含禅理。
风格:语言简洁凝练,意境空灵深远,禅意浓厚,发人深省。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拜谒的记述,更是一首关于心灵净化和寻求超越的哲理诗,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放下外在的执着,回归内心的宁静,去体悟那无法言传的生命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