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拍于2020年冬,在大姐家里拍摄的。那年91岁。
大 姐 作者/李景芬
诵读/清 馨
大姐葛建华,是我极敬佩的大姑姐。她生得清丽,眉眼生动,一头齐耳银发浓密乌亮。虽已九十一岁高龄,却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瞧着不过七十许人。
1929年的端午节,大姐出生在家人逃荒江南、窝居湖泊山野的陋室中。几个月后父母带其返回老家费县石井高桥街,父亲葛成俊继续给地主扛活,在高桥村西头搭一草棚,一家三口在棚内栖居。大姐不到两岁,母亲梁氏因“月子病”复发无钱医治而亡,时年21岁。失去了娘亲,幼小的大姐和父亲、爷爷相依为命。大姐从小聪明伶俐,不到3岁就隐隐记事。她说5岁前没有鞋穿,全是好心的婶子大娘们把自家小孩不穿的旧鞋袜、旧衣裳送给她穿,这让她很满足。更让人心酸的是,没吃过主食,也没见过煎饼,全靠喝糊糊度日。
一次,父亲和爷爷给人家帮活盖屋,便将她带了去,实盼着吃顿饱饭。中午主人家的饭是绿豆芽炒鸡蛋卷煎饼,主人给大姐卷了半个煎饼让她先吃,可大姐攥在手里,看来看去,就是不知道怎么吃,硬是饿着肚子整整拿了一下午。直到散活随大人回家,半个煎饼还在手里攥着。
还有一次,大人外出干活,她独自在家。那时父亲和爷爷已用给人扛活攒的一点钱买了一间屋,又自搭了一间做饭吃的小窝棚。大姐趁大人不在自作主张煮毛芋头吃,柴禾烧了一大筐,最后连锅盖都烧着了火。情急之下,聪明的大姐赶快跑到邻居家把大娘喊来扑救,才避免了一场大祸。大姐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吓得直哭,生怕大人回到家里打她。善解人意的爷爷回家后不但没吼没打,还抚摸着大姐的头说:“乖孩子,别哭了,没烧着你就好,往后可别再干这玄事!”
1936年,大姐已长到8岁(虚岁),因父亲常年在抱犊崮山区一带,跟随苏鲁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等人打鬼子、闹革命,秘密发展地方武装力量,爷爷又常年多病,已照顾不了大姐,于是父亲将大姐送进了云间峪抗日小学读书识字。大姐说云间峪是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加上她一共有25个学生,大都是些有爹无娘或没爹没娘的苦孩子。进了抗日小学吃、穿、用全包,自己不花一分钱,那种生活简直就是一步登天,比吃蜜还甜。
在云间峪小学上了一年后因学生陆续增多,抗日小学迁到双谷峪,在那里又上了5年。大姐勤奋好学,各门功课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还拿奖励。后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上级号召搞大参军运动,抗日小学组织搞义演,大姐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带头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数十个,什么《小二牛归队》《赵忠桥》《纺线歌》《送郎参军》《小五更》等。通过秧歌队、高跷队、对说、对唱等形式,晚上排练到深夜,白天到各村巡回演出百余场,最远的还到过赵博县的下村、万村大炉、小古村、古都山等十几个村庄,为抗日宣传、动员大参军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胜利后,大姐先后就读于石井板桥中学、梁邱邵庄中学。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未及毕业便被分配至石井城后小学任教,执教两年间始终兢兢业业。她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桃李至今称颂其德才兼备。
1947春,鲁南全部伪化,学校已不能正常上课,此时的大姐已出落成有知识、有文化、长相又俊俏的大姑娘了,遂经人介绍嫁入了上高桥村一忠厚善良的穆姓人家姐夫穆富友识字不多,婚后大姐还耐心教姐夫读书识字,当起了一对一的家庭教员。姐夫因有了文化,解放后从农民转为县药材公司的正式职工,端上了"铁饭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向上进的大姐原本想随大军南下,再搏一把,但因有了孩子拖累未能如愿,在家当起了村妇救会长,不分白天黑夜积极组织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学文化、纳鞋底、做军鞋、送军粮等支前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对党忠诚,大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上高桥村的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全国解放后,大姐先后担任过村妇女主任、“赤脚医生”、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大姐在任上服从组织,爱护百姓,勤勉上进,大公无私,扎实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多次被上级业务部门和各级党组织授予“三八”红旗手,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大姐在娘家7个子女中排行最长,阅历最深,贡献也数她最大。18岁嫁人,共生育6个子女,因姐夫在外工作,大姐一边为公办事,一边操持家务,指挥家中的大孩帮小孩,自己工作之余把黑夜当白天过。为孩子们缝补衣裳、赶做鞋袜等,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大姐教子有方,六子女中既有初中毕业生,亦有本科、硕士、博士;职业涵盖医生、教师、公务员、技术员及海外高级工程师。这般家业,纵览石井全镇乃至全县亦属少见,大姐倍感欣慰。唯姐夫早逝,未能亲见改革开放后穆氏家族之盛景,实为憾事。
如今大姐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儿孙孝顺,轮流侍奉,其乐融融。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记笔记,或记日常,或录时事,积稿数十万字;晚年潜心撰写回忆录,常为动情处拭泪搁笔,反复修改十余遍方休。近年又习丹青,所绘仕女图线条清丽,神韵生动,令人叹赏。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车去了大姐家石井上高桥村转了一圈,只见昔日的穷窝窝,经几任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如今已建成大平房成排、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我们来到村中心的健身小广场时,停车想找个人问问,看一眼大姐家的宅院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但没见到一个人。正想掉转车头出村时,忽然发现健身小广场西边一弯腰驼背老太,手拄拐杖,呈九十度弯腰低头,坐在自家大门口一侧。我赶忙上前走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问:“老人家高寿啊?”她慢慢起身抬头,两眼圆睁,看看我微微一笑,回答说:“属虎的,82岁了,”我接着又问:“您知道葛建华老人吧?”她说:“知道,你看俺家前边就是她的家,她不当书记后在县上跟孩子们住,也不回来。”我又问:“她当书记当的好不好啊?”她连声说:“好,好,不贪污,社员都说好。”接下来她又问我:“你怎么认识的葛建华?”我说:“那是我婆家的大姑姐。”她说:“你给她捎个好,就说我是她屋后边的李景花。”我说:“您放心,‘好’保证给捎到,”遂谢过老人转身告辞。
返回路上,我坐在车内,两眼微闭,大姐家陈旧的三间老屋在脑海中不断闪现。我思虑着李景花老人和村民们夸赞大姐的话语,仅十几个字,可字字重千斤,这不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吗?大姐从退休到现在,除了组织上发的那几百块钱的生活补助和满堂的子孙外,眼下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可不当书记这么多年,时光跨越近半个世纪,还有人记起她,夸赞她,我想,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佩服大姐,不愧是革命者的好后代,村上人的主心骨。
天有不测风云。令人遗憾的是,此文落笔两年后的2021年底,身体健康、生活尚能自理的大姐,不幸在那场百年未遇的大役情中中招,住进医院,救治无效,竟成永别,阴阳两隔!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作为从抗日小学走出来的老战士,从进步文艺青年成长为基层优秀党员的代表,更作为深受村民爱戴的老书记,我深切缅怀已故的大姐。愿您在天国安息,永离病痛,安康喜乐!作者简介
2025年7月28日
作者简介:李景芬,女,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山东临沂市人,费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已退休。平生爱好读书习字,工作学习是我的全部;光明磊落,秉承正义,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其做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