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客栈疑云
渝州城的灯火在雨幕中晕染开来,青衫少年踏进悦来客栈时,檐角铜铃正被夜风吹得叮当作响。他选了张靠窗的方桌,剑鞘轻轻磕在条凳上,惊走了三只正在啄食残羹的麻雀。
"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店小二肩上搭着条发黄的汗巾,眼睛却不住往少年腰间长剑上瞟。
少年尚未答话,客栈大门突然被劲风撞开。四个披蓑衣的汉子抬着顶竹轿闯进来,轿帘上绣着朵墨色莲花,轿中人咳嗽声如破旧风箱。大堂里顿时静了下来,角落里有个商贾打扮的胖子突然打翻了醋碟。
"三更天,井台见。"竹轿经过少年身边时,轿帘微动,一片枯叶飘落在他酒碗里。少年指尖拈起枯叶,叶脉间竟用细针刺着个"萧"字。
二更梆子响过,少年悄声推开雕花木窗。月光下,三个黑衣人正将个不断挣扎的麻袋往古井里塞。袋口松动的瞬间,一抹杏黄色衣角刺痛了他的眼睛——那是青城派女弟子特有的服饰纹样。
"阁下看了这么久,不如下来喝杯茶?"为首的蒙面人突然抬头,袖中三点寒光呈品字形激射而来。少年旋身避过,窗棂上已钉着三枚透骨钉,钉尾赫然刻着唐门印记。
少年纵身跃下,无回剑尚未出鞘,左手已并指如剑点向对方咽喉。蒙面人疾退三步,突然从怀中掏出个铜匣。机括声响,九枚丧门钉呈天女散花之势激射,钉头泛着诡异的蓝光。
"唐门五毒钉?"少年剑鞘横扫,七枚毒钉被劲风带偏,剩余两枚却突然在空中相撞,改变轨迹直取双目。千钧一发之际,剑光如匹练腾空,两声脆响过后,毒钉竟被齐齐削成四半。
蒙面人见状大惊,正要再发暗器,忽觉颈后一凉。少年不知何时已绕到他身后,剑尖正抵住其命门穴。"青城派与唐门素无仇怨,为何..."话音未落,另外两个黑衣人突然口吐黑血栽倒在地。
少年急忙点住蒙面人周身大穴,却见其眼中闪过讥诮之色。井台方向突然传来重物落水声,待他赶去时,只见井水漾着涟漪,那杏黄衣角早已沉入幽暗深处。
回到蒙面人身边,垂死之人正用尽最后力气在地上划着什么。少年俯身细看,竟是半朵莲花图案——与父亲临终前攥着的残破绢布上的记号一模一样。
"十八年前...悬剑崖..."蒙面人喉头咯咯作响,突然抓住少年衣袖,"小心...咳...小心莲花..."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右手五指却诡异地指向客栈马厩方向。
少年掰开死者紧握的拳头,掌心赫然粘着半张被汗水浸透的当票。借着月光细看,渝州城"永昌当铺"的朱印下,当品栏写着"青铜剑饰一件",日期正是父亲遇害前三日。
马厩草料堆里传来细微响动,少年剑锋轻挑,干草纷飞中露出个檀木匣子。匣中绢布上密密麻麻记着些人名,在"萧远山"三字旁,朱砂画的莲花已然褪色。最下方一行新墨未干:"七月初七,子时,悬剑崖取剑诀"。
远处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少年猛然抬头。七月七,不就是今夜?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