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金匮佛心
黎明前的医棚烛火摇曳。林清菡解开紫檀木匣的鸳鸯锁,取出一册泛黄的《金匮药典》。沈墨卿看见扉页朱砂题着"慈航普度"四字,笔法竟与寒山寺藏经阁的佛经如出一辙。
"家祖曾随鉴真大师东渡。"她指尖抚过书页间细密的梵文批注,"这味'清心菩提汤'需以佛前七步莲为引..."
话音未落,城外突然传来轰隆巨响。沈墨卿冲出门外,只见运河方向升起血色雾霭,隐约可见画舫残骸漂浮。一个浑身湿透的船夫踉跄奔来:"李家的船...全船人都变成了红虫!"
林清菡的银针在油灯下泛着冷光。沈墨卿注意到她手腕内侧有道陈年疤痕——正是当年女子割腕明志的样式。记忆如电光石火:十年前上元节,他曾救下个投河的素衣少女...
"法师看什么?"林清菡突然抬头,耳根微红。沈墨卿忙转开视线,却见药典末页绘着尊双面菩萨——正面宝相庄严,背面竟是红粉骷髅!
第九章 红粉骷髅
血色满月当空时,沈墨卿独自来到运河畔。腐臭的河水中,柳如烟的绣鞋随波起伏。他刚俯身,水面突然映出张腐烂的脸——杏眼已成黑洞,桃腮爬满蛆虫。
"郎君终于来了..."无数红虫从河中腾起,凝成妖艳人形,"你说过要与我生死相随..."
沈墨卿腕间佛珠突然绷断。当冰凉手臂缠上脖颈时,他反而平静下来:"柳施主,是贫僧前世害你堕入风尘。"
红雾骤然凝固。骷髅面容闪过瞬间的茫然,这正是《金匮药典》记载的契机!沈墨卿咬破手指,凌空画出佛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啊!"怨灵发出凄厉哀嚎,身形开始涣散。这时林清菡持七步莲飞掠而来,将花蕊按在骷髅眉心。红雾散尽处,竟现出个十四五岁的布衣少女,朝二人盈盈下拜后化作青烟消散。
第十章 杏林说法
瘟疫退散的清晨,沈墨卿在醉仙楼旧址设坛讲法。当他袒露前世罪业时,围观人群中忽然有人惊叫:"那不就是二十年前失踪的周家丫头吗?"
林清菡捧来盏清茶。在她澄澈的眸子里,沈墨卿看见自己僧衣上沾染的尘垢,也看见某种崭新的可能。明觉法师不知何时立在人群外,手中念珠已修成浑圆玉色。
三年后,姑苏城东多了间"回春佛堂"。有人看见还俗的沈大夫与林大夫同进同出,他们收养的孤女手腕上,总戴着串褪色的红豆链子。每当孩童问起,夫妇俩便相视一笑,望向佛堂前那株亭亭如盖的杏树。
[全文完]
---
后记:灯火可亲处,孽海有归舟
写完《孽海回头录》最后一个字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炉上煨着的陈皮老茶腾起白雾,恍惚间似见沈墨卿与林清菡在杏林深处回首微笑。这部十万余字的小说,原只为劝诫邪淫之害,却在创作过程中让我窥见古典文学中"救赎"二字的真义。
一、因果笔下的慈悲
在构思三世因果时,我常想起苏州博物馆藏的明代"业镜图"。铜镜背面錾刻着"举头三尺"四字,而镜面照出的不仅是罪业,更是改过向善的可能。沈墨卿在醉仙楼旧址讲法那场戏,原型来自《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真人真事——清乾隆年间,确有举人当众忏悔嫖赌恶习,后来其子高中探花。古人云"天网恢恢",却总在网眼里留着悔过的余地。
二、医与禅的千年对话
为写"清心菩提汤"的细节,我专程去天台山国清寺查阅《禅门医方》。住持展示的宋代抄本上,有句"淫欲火炽时,当观白骨微尘"被历代僧医反复批注。最动人的是某位无名氏留下的小字:"试加黄连五分,患者林氏女咳血立止"。这让我最终设定林清菡的医术传承自鉴真大师——历史上他东渡携带的《戒淫方》至今保存在唐招提寺。
三、红尘中的修行
有读者问为何安排主角还俗。这要追溯到寒山寺碑廊里发现的一首佚名诗:"袈裟未妨连理枝,药杵声中诵佛时"。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人间佛教",正如李叔同大师所说:"持戒在心不在相"。小说结尾那个戴红豆链子的孤女,其实暗合佛教"无缘大慈"的深意——她腕间红豆,何尝不是当年柳如烟未尽的执念所化?
搁笔之日,适逢冬至阳生。想起在灵隐寺收集素材时,监院师父指着殿前对联念道:"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慈航普度,举手皆春。"这部小说若能如檐角风铃,在某位读者心湖激起一丝向善的涟漪,便是它最大的功德。
——甲辰年冬至夜于黑窑洞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