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英烈,青史永留名
文/王银学
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的澄城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其中,广为人们传颂的是血洒崖畔寨的张氏三兄弟:张鼎安、张绍安和张德安。
张鼎安(1903年—1936年),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人,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兼秘书长、澄城县委书记,是“西安事变”后澄城武装响应的领导者和策动者。牺牲时年仅33岁。
张绍安(1893年—1936年),是张鼎安之长兄。开明绅士,时任澄城县保安大队大队长,深受共产党的影响,是“西安事变”后澄城武装响应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牺牲时年仅43岁。
张德安(1894年—1936年),是张鼎安之二兄长。在家操务农事,照料张家老小,是张家的大管家,是大义赴难的“后勤部长”。牺牲时年仅42岁。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鼓舞了全国的抗日力量。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澄城县,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及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在中共澄城县委的领导策动下,12月21日在县城召开了全县民众抗日救亡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全县的抗日救国会成员及各界民众约五千余人。
张绍安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严厉谴责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投降卖国的政策,号召民众坚决拥护张、杨两位将军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反对内战,一致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大会宣布,成立澄城县抗日救国联合会、抗日救国牺牲团。张绍安任会长兼军事代表。会场上群情激愤,斗志昂扬。
大会结束后,与会民众手持标语,浩浩荡荡涌向街头示威游行。“铲除汉奸卖国贼”、“反对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呈现出民众一心抗日救亡的雄壮气势。
澄城县各界声援“西安事变”的壮举,使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势力极为震惊和恐慌。当时,杨虎城部驻防大荔县的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叛杨附蒋,企图围歼这支革命力量,使得局势变得骤然紧张。
情况紧急,张鼎安和张绍安等商议,决定于当晚发动武装起义。带领县保安大队两个中队和抗日救国牺牲团约三百余人撤离县城,开往县北的崖畔寨,作为队伍的临时落脚地。
22日,起义队伍进驻崖畔寨。随后,张鼎安、张绍安决定派人分赴陕北和西安杨虎城处联络,请求支援和指示,准备东渡黄河抗日。
崖畔寨位于澄城县北赵庄镇邵家村西南,距离县城25公里。寨子东西宽200多米,南北长300多米,面积达200多亩。是清末年间当地百姓为了躲避匪患而修建的。这里三面环沟,只有一条土路通到寨子北门。北门筑有一道高大宽厚、用夯土筑成的寨墙,墙顶建有瞭望塔,寨墙之下,壕沟环绕,寨门是进出寨子的唯一通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当时,寨子内住有多户人家,储备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便于队伍驻扎。
起义队伍在寨内进行整训,等待陕北和西安的指示和消息,随时准备迎击敌人;同时,派出牺牲团成员,深入周围村庄,进行抗日宣传,扩大抗日武装。
就在此时,冯钦哉部柳子俊旅开进了澄城县,盘踞在赵庄、刘家洼一带的王保坤等土豪劣绅和地方反动势力与其相勾结,蠢蠢欲动,准备攻打崖畔寨。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日,他们突然包围了寨子,堵住了寨门。瞬间,枪炮声四起,子弹横飞,硝烟弥漫。敌人的猛攻如狂风暴雨般袭来,起义战士毫不退缩,顽强抵抗。由于敌人买通了内奸,内外夹击,使起义队伍腹背受敌,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败。
在浴血奋战中,起义队伍中多人受伤,张氏三兄弟等11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在澄城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烈的一页。
虽然起义被反动派残酷的镇压了,但它牵制了国民党的部分兵力,有力的配合和支持了“西安事变”,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贾拓夫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澄城武装响应“西安事变”的规模冠于全省各县。
起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澄城,但革命的火种燃烧的更加旺盛,激励更多的人投身革命,推动了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许多进步人士和青年,进入陕甘宁边区参加了红军,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指导思想推动下,在周恩来等中共代表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深入人心。
一九三七年九月,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时,路过澄城,地方政府召开欢迎大会。朱德总指挥和任弼时同志在大会上先后讲话,提到“崖畔寨事件”时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纠缠了,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从此,澄城团结抗日的形势有了新的发展。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澄城全域解放。人民获得了新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人们无不欢欣鼓舞。
一九五一年,经过法院审判,当年与反动势力相勾结,带头镇压崖畔寨起义的王保坤等土豪劣绅被执行死刑。
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澄城县政府顺应民意,在英烈的家乡,良周村东北方向专门修建了良周烈士陵园,张氏三兄弟魂归故里,长眠于此。
一九八五年,崖畔寨革命旧址,被澄城县政府批准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被命名为澄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零二零年,被省文物局列入陕西省第一批文物名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英雄血洒疆场已经八十多年了,他们的名字,已深刻地镌刻在家乡古徵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先烈、告慰先烈在天之灵:山河已无恙!今日之盛世中国,正如您所愿。
如今,崖畔寨革命旧址,已成为社会各界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为研究澄城县的革命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人物和实物资料。
英雄芳名,彪炳千古,永世流传。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