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不会忘记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
作者:张法民
在1938年的春天,这里发生了一场极其惨烈的阻击战,史称“禹王山抗日阻击战”。
一、战斗的由来与起因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是徐州会战中的关键战斗。1938年4月上旬,在徐州会战前的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战中歼灭日军1万多人。我军取得了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但也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报复,他们不甘心失败,又调整了作战计划,调集第5、第10师团以及伪军总计10万余人的精锐部队,妄图突破禹王山、连防一带防线,重新夺回台儿庄,进而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连贯南北战场,实现其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目标。
为保卫台儿庄,中国军队重新调整战略部署,鉴于禹王山位于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戴庄镇,西控运河,北临台儿庄,是台儿庄地区的制高点,和这一地区唯一可凭据固守的战略要地,守住禹王山,就能控制台儿庄的咽喉要道,阻止日军渡过运河,切断日军的退路。便将主力移往禹王山地域进行防御,阻击日军的进攻。
此次阻击战是徐州会战中的重要战役,其战略目标是牵制日军的精锐部队,为徐州会战后续阶段及部署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性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宝贵时间,同时掩护中国军队数十万主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
二、激烈的战斗
第60军于1937年8月由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主动请命组建,下辖3个师、6个旅、12个团及军队直属机关、直属炮兵团,约4万人。其将士多为云南各族青壮年,排、连长及以上军官多毕业于云南省讲武堂。实战经验丰富,作战指挥能力较强,武器装备也较为精良,故而有“滇军精锐,国之劲旅”的美誉。
1938年3月下旬,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振奋全国。为巩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成果,国民政府计划在徐州地区与日军展开决战,大量部队向徐州第5战区集结。国民革命军第60军,这支来自云南的劲旅应召由武汉奔赴徐州战场,驻守在邳县(今邳州市)禹王山一带防线。
1938年4月18日,在开往徐州的列车上,第60军军长卢汉接到了第5战区司令长官的急电,要求他们务必于4月21日晚抵达台儿庄车站。直接奔赴运河台儿庄以东大蒲汪、邢楼地区集结待命,准备投入战斗。4月22日,60军183师先头部队和日军在陈瓦房相遇交上火,这也成为60军在苏北抗战的第一仗。随后,将士们又奉命阻击南下的日军,掩护徐州数十万国军撤退,接着又与日军展开激战。
182师一个团率先在禹王山与数倍与己的日军交锋,战斗异常激烈,该团伤亡惨重,日军一度抢先占领了禹王山。4月23日凌晨,184师师长张冲奉军长卢汉之命,趁日军立足未稳之机,组织反攻,成功夺取禹王山。与此同时,183师、184师迅速抢战禹王山下几十个村庄,在禹王山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建起两道防线。战斗至4月26日,台儿庄外围阵地几乎全部失守,此时台儿庄东南仅剩下一个禹王山,他背靠运河,是敌人突破徐州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禹王山失守,那么整个徐州战局就危险了。卢汉深知此地的重要性,在征得李宗仁和孙连仲的同意之后,从4月27日起,形成了以禹王山为重心,西有台儿庄、南有黄石山两个据点为依托,中间有几十个村庄组成两道防线的阵地阻击带。此后,阻击战在禹王山周边的陈瓦房、五圣堂、南邢楼、蒲汪、垛庄、小庄子、辛庄等十几个村庄与日军展开战斗,固守禹王山,最终聚焦于禹王山,为后续部队争取时间。
4月28日夜,日军一个大队配以坦克、骑兵的向禹王山阵地发起凶猛进攻,驻守在禹王山地区的184师奋起反抗,和日军展开了拉锯战,由于敌人的炮火非常强大,许多的滇军将士丧生在日军的炮火之下。据1938年《云南日报》报道:“28日晨,184师在禹王山上与日军发生猛烈激战,肉搏20余次,歼敌千余”。在激战中,将士们为了固守阵地,滇军官兵用麻袋构筑胸墙,许多将士拿起了手中的步枪插上了刺刀,跟日军一对一的进行肉搏战。经过一番肉搏之后,率先进入阵地的日军,被60军将士尽数挑死在了阵地上。看着到手的阵地得而复失,恼羞成怒的日军决定对禹王山地区进行狂轰滥炸。
在这场生死搏杀中,仅184师就阵亡3568人,伤1152人。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成功阻击了日寇矶谷、板垣两个甲等机械化师团及伪军共50000多人的进攻,将南犯日军牢牢地牵制在禹王山下。彻底打破了日军“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的作战计划,为中国主力部队实施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4月30日,日军加大了对禹王山地区的进犯。凌晨时分,日军先是以飞机侦查,然后又在空中升起热气球,摸清了我方防御的火力之后,接着日军又出动了炮兵对我禹王山阵地发起了炮击,之后又出动骑兵、步兵和坦克部队向我阵地发动进攻。当日军开始炮击时,滇军在车辐山的重炮营立即对日军的炮兵位置进行制压射击,同时又用重炮封锁敌军的进攻要道,战防炮连也在禹王山地区,疯狂炮击日军的坦克部队想限制坦克的活动。然而就是在这如此大范围的炮击之下,日军飞机更是在禹王山阵地上空实行盘旋轰炸,轰炸完毕之后,又继续进行低空扫射。日军的目的是想尽快拿下禹王山。
面对日军这种近乎自杀式的疯狂攻击,曾泽生向上级建议采取“敌退我进,短兵相接”的战斗方式和敌人采取肉搏战,让日军的飞机大炮不感冒然开火,因为两军距离太近,贸然开火也会打死他们的人。靠着这个战术,滇军60军则在阵地上和敌人进行鏖战,日军对于禹王山是志在必得,第一波攻击失败之后,第二波攻击又迅速压上。敌人志在禹王山,滇军也是如此,当第一线的工事被日军攻占之后,60军迅速退到第二线采取守势,等到援军到来又继续和援军重新夺回第一线阵地,就这样,一场拉锯战在禹王山阵地上演,战斗了三天两夜,此时日军已经筋疲力尽,不过我军也是损失惨重。看着这种战术不行,日军又迅速改变了战法,他们白天先是用飞机对阵地轰炸扫射,让我军无法修复阵地,到了夜间又发动强袭。
而184师师长张冲也迅速调整了战术,他将部队集中在了日军进攻的必经之路上,等到日军夜间进攻的时候,就用强大的火力招呼,一时间被打个措手不及。就这样,两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3日,此时双方都已经无力再战,日军第50团遭受了在鲁南战役中最惨重的损失,而滇军各部也损失惨重,在这之后十几天的时间里,双方就这样一直持续僵持着,期间双方已经无大规模的战斗,而小规模的战斗仍在继续不停的进行。5月14日,日军占领了陇海铁路,已经在禹王山守了20几天的60军,终于接到了撤退命令,此时日军已经对徐州的包围圈初步形成,如果继续在徐州鏖战,那么徐州的60万大军最终会重蹈南京的覆辙,第五战区李宗仁则下令部队兵分五路突围,而60军作为垫后部队,则必须在禹王山继续坚守几日,为友军争取时间,同时迷惑日军造成国军主力还在徐州的假象。
5月18日,此时徐州各部也都已经撤离了徐州,第五战区长官部也于17日晚上撤离,而滇军60军也完成了断后的任务,于是按照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进行突围。
而就在这一天,日军攻占了禹王山阵地,当第五师团攻下禹王山的时候,一下子就傻了眼,整整27天日,而却不能前进一步,最后得到的仅仅只是一座空城,眼前的60军早已经撤离的无影无踪了。
禹王山阻击战是滇军60军的成名之战,和后来志愿军时期的“江汉之战”一样意义重大,此战滇军60军足足挡住了日军27天未能寸进一步,为李宗仁在鲁南地区争取了时间,也给徐州各部撤离争取了时间。
在禹王山抗日阻击战中,滇军60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阵亡将士13869人、失踪430人、负伤4545人。然而,他们也给予了日军的沉重打击,共歼灭日军12000多人。
三、邳县(今邳州市)人民的支前贡献
邳县(今邳州市)与台儿庄只是一河之隔,是台儿庄抗日前线的大后方,又是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主战场。邳县党组织领导干部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形成了群众性的抗日救国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全面动员,全力支援,积极响应号召,参加抗日活动,英勇抗敌,与英勇参战的国军同生死、共患难,在禹王山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包括民众提供物资、送情报,保障了军队的基本生活要求,在战场上抬担架救助伤员,修建防御工事,增强防御能力,不断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协助军队进行战略决策,为保卫这片热土;为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夺取徐州会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四、历史不会忘记
禹王山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阵地。战前的禹王山海拔126米,经过战火的洗礼,被削减到了124.6米。可见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历史意义深远,参战部队第60军不该被忘记,云南好儿女不该被忘记,禹王山下每一寸土地,都被滇军鲜血浸染过,禹王山上的每一块碎石,都埋葬着将士的忠骨和悲壮的故事。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将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不仅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丰碑,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国家赢得了一线生机,他们用无尽的牺牲为后人点亮了前行的灯塔,禹王山,永远属于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也属于不屈的中华民族。这场战斗,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宝贵的财富——民族的脊梁,永远挺立!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结束后,当地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将牺牲将士的遗体分处安葬。他们大多为无名英雄,没有墓碑,没有铭文,他们来自云南,却永远留在了苏北鲁南这片土地上。他们与青山同在,与大地永存!
为了让人们永远怀念在禹王山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阵亡将士,邳州市于2014年兴建了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该园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占地247亩。纪念园内设有鉴湖、纪念广场、纪念馆、战壕、禹王园、纪念亭等设施。该园是目前徐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设施),同时也是徐州市乃至苏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抗日战争遗址。2015年8月,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作者简介 张法民,男,笔名星火,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地方志》《世纪风采》《江苏炎黄文化》《徐州日报》《彭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徐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言论等作品2000余篇,有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多篇文史作品被方志江苏公众号、紫牛新闻和今日头条采用,目前系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史志学会理事、徐州市关公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