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愿景
——评吴孟友《一饮漓江千年醉》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吴孟友校长《一饮漓江千年醉》如漓江水般流淌着诗性语言,将地理志、传说、游记与哲学随笔熔于一炉,以桂林象鼻山为核心意象,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将自然奇观与人文传说熔铸成诗意画卷。在3000年象山文化沉淀中,酿出一杯令读者同醉的文学醇酒。
文章以“天象醉饮千年”的浪漫想象开篇,赋予山体灵动的生命感,继而从三个维度展开艺术建构,展现“甲天下”山水超越物理时空的永恒魅力,将旅游体验升华为文化仪式,揭示人与自然最深层的精神联结。

当暮色渐浓时,漓江的水波将最后一道霞光揉碎成万千金鳞。游人的喧闹声如潮水退去,唯余竹筏轻叩岸石的清响,与远处刘三姐歌谣的余韵在山水间流转。我忽然看见象鼻山倒影在江水中微微颤动,那是墨青的象鼻正将满江星子吸入腹中,宝瓶塔的剪影在夜空里勾勒出神秘的梵文。
渔翁收起鹭鸶,哼着古老的船歌划过水月洞。洞中浮动的月光与游船灯影交织的时空叠影,将象鼻山千年岁月凝成一个永恒的愿景。终于人类短暂的生命便与亘古山水完成了最诗意的重叠。

附:
【东篱】一饮漓江千年醉(散文)
安徽东至 吴孟友
漓江岸边,一头大象,象鼻插入江中,水被象鼻分成两股,一股漓江,一股桃花江。象鼻入水啜饮辄醉,一醉千年。时光漫漫,岁月悠悠,漓江江畔的大象在时光漫瀍的岁月里渐渐幻化成一座巍峨的大山。远望,大山活脱脱一头庞然大象在饮水,人们称呼它叫“象鼻山”。

住进桂林宾馆,大厅墙上悬挂着象鼻山的风景图,我好奇地走近一看,象鼻山居然是桂林市城徽,它是桂林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城市象征。以一座独特的山形为城徽,记忆中似乎绝无仅有,其独特令人惊叹。看旅行路线,第二天就到象鼻山,心里有些莫名地兴奋。7月14日,在阳朔吃完中午饭就匆匆赶往象鼻山。大巴车在蓊郁的城市道行树间穿行,浓密的树枝遮住了白花花的夏日阳光,黑色的枪油马路上晃动着斑驳的亮点。坐在车上感觉不到炎炎之夏,许多旅客还关闭了头顶上空调窗,夏日桂林真的舒坦美妙啊!车在行驶,窗外闪现的景点,不时地引来尖叫声和啧啧赞叹声,车厢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荡漾着滚滚春潮。道行树像是香樟又不像是香樟,匆匆掠过,来不及辨认。树干乌黑粗壮,树枝飘逸,满眼青青。奇怪的是好多树上长满了不知名的藤蔓,使古树显得格外的沧桑。我脑海里徒然闪现刘三姐的《世上哪有树缠藤》的甜美歌声。“山中啊见藤缠树啊,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原来是桂林山水滋养了刘三姐,才让聪慧的刘三姐在漓江对出如此精妙的“腾缠树”山歌。

到达象山公园,径直走向漓江北岸。岸边已是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服装;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黑眼睛、蓝眼睛。显然来自天涯海角,只为目睹象鼻山的风采。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象鼻山竟然成了国际旅游打卡地了。旅行团还特地请来专业摄影师。摄影师找好位置让每一个旅客都在象山前留下情影。连一向不喜欢拍照的妻子,也涂上淡淡的胭脂红,摆弄着腰肢,舒展着美颜,尽情地拍照。在传统文化里,大象象征着力量、智慧、吉祥、高贵,还是女性的保护神。与象留影,必然带来好运。美好的念头因景而生,增加了旅游的快感。
象鼻山立在漓江和桃花江的交汇处,近观象鼻山,就像一头活生生的大象在江边饮水。象鼻插入水中,象鼻与象腿勾连形成一个圆洞,漓江水穿洞而过。月夜里,明亮的月光从圆洞射出,圆圆的亮光,宛如一轮圆月,出现“象山水月”的风雅景致。江中,偶尔月中天天上皓月,洞形如月,亮光射出如圆月,波间倒影三月同辉,更有穿洞月影遥悬东南天际,四轮明月交映,构成千古奇观。南宋诗人蓟北处士乘竹筱游到此处,见此盛景诗兴大发,提笔写道:“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竹筏轻摇,穿过水月洞,那是怎样的意境?诗人恍若在虚空幻境里,分不清是水流月,还是月逐人。这时候,我似乎懂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甲”的内涵了。

“甲”不徒虚名,桂林真是奇山异水。跟紧导游,我想弄明白“象鼻山”的由来。导游告诉我,相传远古时帝王南巡,骑着天象到此,天象病倒在漓江江边,岸上有一乡医,采草药熬汤救治,天象治愈后懂得感恩,决意留在民间,帮助这里疏通河道。帝王十分生气,派天兵杀,大战七日,乘天象喝水之际,天兵将神剑插入天象的背脊。天象圆寂,剑柄留在象山背上就成了后来的“剑塔”,现在又称“普贤塔”。而天象的血肉筋骨凝固成石头,天象成了一座巍峨的山,“象鼻山”由此而来,从此,象鼻山与漓江长相厮守,相依至今。
象鼻山长满树木,象体墨青,树枝随风摇曳,似乎大象依然精神抖擞。象背上的剑柄换成了宝瓶,高高矗立。又称为“宝瓶塔”。传说,普贤菩萨悲悯天象受因,拔去象背上的妖剑,安上祈福人间的宝瓶。据说,安上宝瓶后,江湖妖孽遁迹,漓江两岸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宝瓶塔”即“普贤塔”,默默地耸立着,砖石已被风雨浸染成墨色。塔下石阶蜿蜓。登临四望,漓江、桃花江宛若墨绿色的丝带,飘落于群峰之间。丝带上移动的竹筏和游轮像电视里游动的动画。充满诗意。据说当年韩愈就在此目睹此景,吟出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簮”的千古佳句。佳句镌于水月洞壁,诗人一缕思绪至今仍在这里流转、徘徊,沾得游人满身文气。千年之后的我站在同一片山影里,与古人的惊叹重逢,只可惜我却吟不出来千古绝句。

夕阳西下,红霞满天,象鼻山披上了金红色的袈裟;普贤塔显得格外的神秘;水月洞仿佛是象鼻勾住了一颗亮晃晃的明珠。此时,我静静地坐在北岸台阶上凝视着江面,凝视着象鼻山。桃花江、漓江竹集中到了两江交汇处,到了象鼻的前面准备排队离岸。霞光里,游客个个红光满面,笑脸堪比三月里桃花。一时间,山歌声、笑声、呼唤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江边渔舟上,鹭鸶忽地扎入水里,一会儿衔着银鳞破水而出,飞到舟上,送到渔人手里,给傍晚的江面添增了趣味,添增了诗意。象鼻山呢,沐浴在霞光里,默默地立水中,静静地看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我在想:自古以来,游客来去匆匆,只是一瞬间,而象鼻山立在江边成为千古永恒。游客匆匆的时光在大自然的永恒面前只是沧海一粟。李白有诗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论人生的短暂还是自然的永恒,都有精彩发生吗?古今的象鼻山以其独特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来客,天象一饮千年醉,醉的是桂林山水,醉的是来往游客。而短暂的人生里有独特的风景吗?每个人都有?如果有?我的风景在哪?我的精彩在哪?
夕阳快落山了,船上、竹筏上、岸边的游人当然包括我在内,都没有离开的意思,不是不想离开,而是沉醉于山水之间而忘记了归途,也找不到出去的路口。
2025年8月1日首发于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