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飘扬
---八一断想
作者/ 吕永刚
诵读/武全
朋友 你见到军旗可以绕着走吗
绕不过去 那是英雄用鲜血染红的翅膀
那是一双手 一双手传递的骄傲
绕不过的 多少根手指合成的旗杆
多少个黑暗黎明缝补的色彩
行军路上 冲锋战场
有号角吹响 就有旗帜飘扬
穿过历史那道堡垒
你会看到她艰难成长
经历枪林弹雨洗礼
即使千疮百孔 依然坚强
绕不过白骨筑起的凯旋门
生命矗立的座座碑
更绕不过英雄血泪捍卫的精神
每一次见到 我都会把昂起的头垂下
因为那上有无数张脸 笑迎曙光
无数英魂 散发幽香
既然绕不过 就该停下来默哀
深深三鞠躬 深深缅怀
一鞠躬 感谢先烈用生命打下的江山
二鞠躬 感恩英雄谱写的壮丽诗篇
三鞠躬 安息吧 我们已接过旗帜 舞出和平
军旗飘扬 在军人骨子里
战歌嘹亮 在新长征路上
不输给任何侵略者的野心
不惧怕霸权列强
因我们有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有一面鲜红旗帜
迎着朝阳 绚丽长空
绕不过 就不绕了
学会面对 勇于担当
如今我已过了参军年龄
不能实现梦想
也要穿一回绿色军装
站成军人形象 唱着国歌
仰望军旗飘扬
2025.8.1日凌晨4点58分草于米佳书画院
《心灵深处的旗帜》
——评析诗人吕永刚的诗作《军旗飘扬》
作者/ 杨宝库
诵读/梦锁清秋
吕永刚的诗作《军旗飘扬》,写的是一面看得见的旗帜,更是一面刻在心灵深处的旗帜。它越过“军人”的身份边界,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那束穿透时空的精神光芒——这旗帜,从来不止飘扬在军营上空,更飘扬在每个敬畏历史,飘扬在热爱祖国的人心里。
“朋友 你见到军旗可以绕着走吗”,开篇的诘问,藏着深刻的哲思。“绕不过去”,因这面旗不是普通的织物,而是“英雄用鲜血染红的翅膀”。“翅膀”二字极妙,既象征着引领民族挣脱黑暗的力量,也暗喻着守护家国的温暖。从岳飞“还我河山”的呐喊,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再到军旗上的殷红,千百年间,中国人对“家国大义”的坚守从未改变。这面旗,早已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坐标,自然“绕不过去”。
诗人笔下的军旗,是有生命力的。“经历枪林弹雨洗礼/即使千疮百孔 依然坚强”,这哪里是写旗?分明是写一个民族在磨难中的筋骨。从南昌城头的星火,到长征路上的风雪,再到抗美援朝的冰原,军旗的“千疮百孔”,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刻下的勋章;而“依然坚强”,则是中华民族“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写照。正如历史上每一次危亡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这面旗的坚韧,恰是民族灵魂的坚韧。
“三鞠躬”的叩拜,是全诗的精神枢纽。“感谢先烈用生命打下的江山”,是对历史的敬畏;“感恩英雄谱写的壮丽诗篇”,是对精神的认同;“我们已接过旗帜 舞出和平”,则是对未来的担当。这三鞠躬,不是简单的缅怀,而是个体与历史的对话,是“后来者”对“先行者”的承诺——英雄的牺牲从不是终点,而是让后来者有勇气、有能力守护和平的起点。这种“接旗”的自觉,恰是心灵与旗帜的真正共振。
最动人的,是诗人对信仰的朴素表达:“不能实现梦想 也要穿一回绿色军装”。这“穿”,穿的不是制服,而是心灵的认同。年龄会老去,身份有边界,但信仰没有门槛。就像古往今来,无数不是军人的普通人,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家国——或许是田间的耕耘,或许是车间的劳作,或许是三尺讲台的坚守,或许是诗行里的耕耘。他们不必手握钢枪,心中的旗帜却同样鲜红。
这面旗,“迎着朝阳 绚丽长空”,更飘扬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原野。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旗帜,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而在每个愿意“面对”、勇于“担当”的心灵里。当普通人也能为它低头、为它坚守,这旗帜便永远不会褪色——因为它的底色,是亿万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
2025年8月1日8时2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