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工务调度长征路文/杜秦铬 指导“五老”/罗邦生
当我翻开《红军长征史》,湘江血战后整编队伍的决绝,娄山关前迎着炮火冲锋的剪影,松潘草地中深陷泥沼却奋力传递最后半截青稞面的双手……这些画面都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灼热信念与“风雨浸衣骨更硬”的钢铁意志,在我心中撞开一扇门。
原来,长征从未远去,就在我们每一位当代青年的身边,当年长征路,何况不是我们今天工务调度的长征路呢?
我是一名涪陵工务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的工务调度员。当我的目光从书页移向渝怀铁路,移向前不久开通的渝黔高速铁路,这两条穿越武陵山脉的钢铁轨迹时,一种安全使命的共振便在我的血脉中激荡。这条穿越苗族土家族山区的大动脉,其守护的艰巨性,不啻为一场静默的“工务调度长征”。红军以脚步丈量山河的转移,与我们用时刻表切割时间、确保空间有序流转的调度使命,在精神本质上有着惊人的苟同,都是在不确定的安全风险中,为旅客生命与希望开辟一条安全通途。
首先,这共振首先在“信仰的穿透力”上轰鸣。红军战士在不知前方路在何方时,胸中理想的星火却始终不灭。它穿透迷雾,成为黑暗中的唯一航标。这让我彻悟调度工作的深层内核:我们面对的不只是闪烁的屏幕与冰冷的数据流,更是万千旅客归心似箭的脉搏与沿线百姓对平安的殷殷期盼。这份托付如此沉重,只有将其升华为“安全高于一切”的至高信仰,才能支撑调度员在信息洪流与突发风暴中保持磐石般的定力。每一次计划协调的背后,都是对这份信仰无声却庄严的践行。
其次,更深沉的共振来自“钢铁意志的锻造”。“风雨浸衣骨更硬”,这是肉体的坚韧,更是精神在极限压力下的淬火与升华。当长征将士在绝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在脑海中浮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便油然而生。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娄山关”与“腊子口”,往往不在外部,而在内心的彷徨与畏难处悄然筑起。唯有主动拥抱压力,在数据的迷宫与时间的紧逼中反复磨砺判断力、锻造应变力,才能练就调度员特有的“铁骨”。
第三,最动人的共振,则在“无名星火与系统伟力”的辩证中闪烁。长征的史诗由无数无名的牺牲与坚守共同书写:电台人员在轰炸中拼死保护设备只为信息畅通,担架队员耗尽最后气力也不丢下一名伤员。这并非简单的“无我”,而是个体在融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宏大系统时迸发的惊人价值。它精准折射了调度工作的灵魂:每一次指令的发出,看似只是个体操作,实则牵动着整条钢铁动脉的律动。渝怀铁路、渝黔高铁的安全畅通,绝非一人之功。它是信号员精准的瞭望、巡线员风雨无阻的脚步、检修工毫厘不差的严谨……无数平凡岗位的星火汇聚而成。调度员的价值,正在于以全局视野协调这些星火,使其熔铸为照亮归途的不灭灯塔。这份在系统链条中精准定位、协同发力的自觉,正是长征集体主义精神在新时代钢轨上的璀璨回响。
合上书卷,耳畔仿佛传来武陵山中的车轮声与调度台前指令传递的交响。我豁然开朗。长征精神绝非尘封的遗产,它是奔流不息的精神长河,正以新的形态注入时代血脉。作为当代涪工青年,我们今天守护的渝怀铁路、渝黔高铁,正是这种“长征精神”在高铁时代开辟的新战场。
当列车如银梭般在晨光中平稳穿过巍峨山隧,车轮与钢轨奏响的铿锵乐章,正是历史与现实的壮丽和鸣。我要以“长征精神”为永恒坐标,走好工务调度长征路,以调度职责为坚实支点,在万里铁道线上续写这无声的壮歌。让每一次安全抵达,成为对那无名星火最深沉的礼赞;让这滚滚向前的车轮,永远承载着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与穿越时空的不灭理想。
作者系涪陵工务段2021年新入路大专生,指导“五老”系作者结对师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