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楂 红 了
第二章:青春的邂逅与心动
梅红的娘家在倪镇梅庄,婆家是倪镇刘寨。梅红的父亲身材高大魁梧,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瓦匠,干活利落又细致。母亲则干净利落,针线活堪称一绝,脾气更是好得出奇。都说“啥谷子啥米,啥阿娘啥妮”,这话在梅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出嫁前,梅红就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姑娘。她一米七的个头,随了父亲;模样俊俏,像极了母亲;脾气温和,还是个才女子。在倪镇中学读书时,她一直担任学习委员,作文更是写得妙笔生花。她曾在作文里写过一首关于母亲的小诗:“亲情作絮爱千重,一线一针密密缝。犹记儿时邻舍赞,娘亲巧手绣芙蓉。归家最爱倚娘挨,同坐床头与石阶。纵使时迁年岁长,犹然还是小乖乖。”这首诗,满是对母亲的敬爱与眷恋。
八十年代,乡镇初中升高中的难度极大,能考上的新生寥寥无几。梅红不幸落榜,老师曾前来劝说她复读。但梅红懂事极了,她深知家中的困境:一个妹妹、一个弟弟都在上学,且成绩优异,常常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家里土地众多,母亲身体欠佳,父亲靠干建筑贴补家用,既缺钱又缺劳力。为了家庭,她毅然放弃了复读的机会。后来,妹妹考上了警察学院,弟弟考上了天津大学,这背后离不开梅红当初的牺牲。
梅红的丈夫刘冬生,是她当年倪镇中学的同班班长。刘冬生虽考上了高中,然而高考时只是委培生,大哥刚刚盖房娶亲,家里已债台高筑,实在没钱供他上大学,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回家务农。
为了尽快挣钱成家,刘冬生去了建筑队。他身材挺拔,一表人才,又有文化,没过多久,便在建筑队里成为了行家里手。
机缘巧合下,梅红的父亲与刘冬生同在一个建筑队,两人渐渐混熟。一天,建筑队在梅庄为一户人家盖房,收工后,梅红爸便领着冬生来到自家吃饭,毕竟工友之间相互往来也是人之常情。刚一进门,刘冬生便看到了正在洗衣裳的梅红的侧面,那一刻,他仿佛被定住了一般,呆立当场,口中喃喃念道:“梅、梅、梅红!”这时,梅红站起身,回过头来。只见眼前的小伙,一米八的个头,留着精神的平头,剑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鼻梁挺直,嘴巴宽阔,稍黑的脸上泛着红晕,浑身透着一股少年英气。“大、大班长!刘冬生!”梅红羞涩中带着惊喜,一时间,两人就那样呆呆地站着,仿佛时间都为他们停止。他们的眼神交汇在一起,仿佛有千言万语在其中流转,恰似久别的恋人,即便在长辈面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
梅红爸妈一眼便看出了两人之间的异样。“小红!还不赶紧叫冬生屋里来!快做饭去,多炒几个菜,俺爷俩喝气(就是喝酒)。”梅红爸笑着说道。“刘冬生!快屋里来。”梅红回过神来,一边沏茶一边说道,随后便去准备饭菜了。梅红妈则到经销店买了烧鸡和猪脸肉。
众人落座后,梅红爸一边倒茶一边问:“冬生和小红是同学吧?”“嗯嗯!镇中学时我是班长!她是学习委员!梅红读书很棒的!若是复读一年,保准考上!”冬生眼中满是自信地说道。“唉……小红打小懂事!没让大人生过气。家里地里活都能干,当时就是她姊妹们多,地多!没劳力!”梅红爸起身开屋门,感慨地说着。这时,梅红妈提着烧鸡和猪脸肉进来,将其放在大盘子里摆好。梅红也端着炒好的菜走进来。娘俩送上筷子和酒盅,坐到炕沿上。
这顿饭,大家继续谈论着当年读书时的梅红,又说起刘冬生没能上大学的事。得知冬生的哥哥盖房娶亲,女方索要了不少彩礼,家里早已借了债,而冬生考上的委培生又需要自费上大学,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只能回家务农,不仅宅子没有房子,连说媳妇的钱都没有。
酒过三巡,饭吃到一半,众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只是沉默的时间越来越长。终于,梅红打破了这略显尴尬的场面:“刘冬生!你高中毕业有文化,没啥想法吗?”冬生愣了愣神,缓缓说道:“想法早就有了!都知道开大车能挣钱,挣钱快,我想攒够了钱学个驾照!”“开大车挣钱快,挣钱多!但危险啊!而且也不能开一辈子车吧?”梅红追问道。“嗯嗯!当时只有这条路最近,后来有了钱养鸡也好,干食品厂也好,还是需要钱。贷款也不好贷!先把要紧的事办了!看现在这样子,俺是没处借钱去!”冬生慢慢地说着,声音拉得比较长……又是一阵长长的沉默。
“学驾照多长时间能下来?学费多少?”梅红眼睛紧紧盯着冬生,不肯放过任何细节。“我打听了,A2最多半年,学得快三个月能行。拿到证先跟车,工资也不少。”“嗯,还行!来!冬生喝酒! 喝酒!”梅红爸赶忙劝酒,扯开话题,聊起一些建筑队上的事。不知不觉,酒喝得差不多了,吃完饭时已经晚上十点。刘冬生客气地谢过梅叔梅婶一家人,梅红也把他送到大门外,两人悄悄说了几句话,梅红爸妈没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