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伟文

惠来大南山革命纪念馆
巍巍大南山,悠悠桑梓情。这里不仅是我的故乡,更是革命烈士林花仔——我的祖父,长眠的红色土地。许多年以来,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情结,就是想走进店坑和红场,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一种信仰与血脉的传承。尤其是在父亲走后,我的这种愿望更加迫切,更加强烈!
先烈忠魂何处寻,葵阳城外柏森森。山前不复英雄影,梦里惊闻战士音。恨别遗孤歌壮志,宁轻一死献丹心。店坑山水千秋秀,不朽头颅天地钦!
这是我为悼念林花仔烈士而写的一首诗。
2020年的一个夏日,我和舍弟在时任惠来县党史办主任黄烈生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惠来县四香场蔡店坑凭吊林花仔烈士。
林花仔烈士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九十三年了。他1897年秋天出生于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赤竹桠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便饱受村霸地主的剥削压迫,在逆境中锤炼一种对旧世界的反叛精神。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和徐向前来到大南山,点燃革命的烽火。时值青年的林花仔仿佛在长夜中看到了灯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并在艰苦严酷的斗争中淬炼成钢,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2年10月,担任中共潮普惠县委常委、南山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林花仔在惠来店坑开展兵运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敌侦缉枪杀,就义时年仅三十五周岁。祖父和七位红军战友被敌人枪杀后抛尸荒野。

烈士林花仔
记得我小时候听祖母说:林花仔是在店坑的荔枝园遭敌人侦缉队枪杀的,残忍的敌人取下他的头颅,挂在反动县政府大门前示众。感念红军的英勇和正义,店坑村群众自发将烈士遗骸收埋立碑,缅怀纪念。
抚摸烈士的墓碑,默读烈士的碑文,联想店坑乡亲的义举,我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大南山地区的土地革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山区人民对红军和红色政权的支持是自觉无私的;尤其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大围剿下,更彰显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关系。群众自觉筹集粮食支援红军,从山下到山上,冒着生命危险开辟出一条红色交通线。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鱼水相依的关系,正是粉碎敌人围剿的制胜法宝。林花仔当年就是奔波于赤竹桠、苏林、盐岭到店坑的红色交通线上,为红军筹集物资、开展扩红工作作出贡献。林花仔等烈士顽强地与敌人斗争到底,坚持隐蔽斗争,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1932年的一个秋夜,由于叛徒告密,他与几位一起做兵运工作的红军战友刚进入店坑村便遭敌侦缉队包围。他临危不惧,带领战友突围,在村外的荔枝园与敌人展开激烈枪战,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祖父牺牲时,未满周岁的父亲仍在襁褓中。父亲的生母陈氏,在白色恐怖之下,迫于无奈和生活压力改嫁他乡,将遗孤托付惠来县城林宝珍家。
父亲从小与养母林氏(我的祖母)相依为命。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的艰难岁月中,祖母为抚养烈士遗孤冒着极大风险,顽强地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压力,与敌人巧周旋。她对养子视如己出,细心呵护。1949年春天解放军进城后,军管会的同志找到父亲,说要为他报仇。1950年镇反,公审大会上,父亲到现场见证了那个出卖祖父的叛徒被枪毙。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享受烈士遗孤待遇,人民政府给他发革命烈属抚恤金,培养他入党,让他参加土改工作队,送他到潮安卫生学校学习。在党的怀抱里,父亲幸福地成长。他不忘党的恩情,牢记党的宗旨,低调做人,踏实做事,长期扎根于农村基层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

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2021年春天,在桃花盛开、杜鹃绽放的时节,我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怀着对祖父和革命先烈的敬仰,偕同妻子走进大南山红场。
走进故乡的怀抱,我深情地抚摸故乡的一草一木,呼吸着大山的清新空气,感受着这片红色土地上律动的脉搏。
我们从大溪坝一路走来,走进大陂村,走进红军广场。站在当年的阅兵台前,我抚摸着红军石匠翁千烈士亲手刻下的“巩固苏维埃政权”大字,心潮激荡,浮想联翩。
岁月无言,石刻为证。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场阅兵、烽火连天的场景。这里是林花仔烈士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更曾是中共东江特委和潮普惠县委的领导和指挥机关。彭湃、徐向前、李富春、邓发、方方、古大存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领导大南山地区人民的土地革命斗争。在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方汝辑、刘大刚、陈开芹等。潮阳区党史办在《林花仔同志革命史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表述:“林花仔同志在土地时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建设苏维埃政权和建立武装力量的组织准备,配合东江特委部署攻打城镇,举行全境暴动,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等革命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共潮阳地方组织史册上留下闪烁的名字!”
在飞鹅山下,我怀揣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登上130级台阶,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偕妻子默默地向英烈三鞠躬!礼毕,我抬头一望,刹那间天空霞光万丈,在山花烂漫中仿佛飘洒着片片桃红,那是英雄的鲜血染就的桃红啊!此时此刻,面对纪念碑下长眠的867位烈士遗骸,面对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牺牲的千万忠魂,我不禁吟起赵朴初先生题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七绝。诗曰:“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
对着山花,对着天上林花仔和千万烈士的英灵,我在心里说:我想向你们表达的,倾诉的,礼赞的,千言万语都汇聚在赵朴老的这首诗里了。
循着匆匆的脚步,我们来到父亲的出生地,红场赤竹桠村。这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山村,全村有八户革命烈属,其亲人都是在大南山土地革命时期牺牲。

烈士墓碑
在村里,我们拜访了家乡的亲人。堂亲镇城兄用家乡的绿色食品和工夫茶款待我们。
镇城兄是赤竹桠村原党支部书记,他高兴地告诉我们:红场老区因为有党的振兴乡村建设的好政策,绿色经济、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很快。当地政府以梅李、荔枝、茶叶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保存完好的革命史迹为抓手,努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给山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的红场,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当你站在村口的山坡上,远远望去,遍布山野间的万亩茶园一片翠绿,与璀璨烂漫的山花相映成趣,如同一幅优美的油画。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那灿烂的山花如同英烈们的笑容;那优美的油画恰似他们毕生追求,用鲜血换来的大同世界。
从红场回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通过瞻仰大南山的革命斗争史迹,追溯八十多年前的岁月风云,喜看共和国一日千里的沧桑巨变,耳边响起的是那“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的诗声。这诗声如同大海的波涛,久久在我的胸膛激荡!
作者简介:林伟文,笔名桑榆晚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喜欢诗词,在《中国交通报》《广东支部生活》《跨越》《汕头日报》《揭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编辑:曾旺强、黄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