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张谋:用自信和勤苦铸炼不凡人生》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张谋:用自信和勤苦铸炼不凡人生
●文/吴万哲
一个人面对正当的事业,能充满自信的敢闯敢干,他就是一个狠人。如果再能辅以勤劳刻苦,持之以恒,他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积40年之功,以强大的自信和顽强的坚定,由一个小学文化的小裁缝,在平凡的服装生产领域做出了惊人的业绩,成为“宝鸡服装剪裁培训第一人”“宝鸡校服生产优势企业家”,如今他任陕西仁翔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陕西服装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多次荣获陕西省“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还多年坚持捐资助学,热心集体公益事业,受到各级校服管理部门的表彰和人们的普遍称赞。
他叫张谋,贾村塬蟠龙镇大槐树村一组人。
一
据他父亲生前说,祖上是个财东,老兄弟分家时银子在院子倒了一大堆,用称称着分。祖父早亡。父亲张积厚(1915—1998),上过几年学,曾在甘肃徽县学做生意,后因家中变故回家经营祖业。父亲很能干,民国时期当过3年保长(相当今天的村长),解放后担任过生产队出纳、保管员,“社教”“文革”中受到冲击。母亲索爱芝(1917—1993),家庭妇女,但通情达理,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经常周济上门讨饭的穷人,言传身教子女们要积德行善,助人为乐。
张谋生于1954年5月,1966年小学毕业因受父亲问题影响无法再上学,当了一名小社员。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给大人牵牲口到宝鸡市区公厕拉大粪,每天挣3分工。还去冯家山水库拉石头筑堤坝,随大人到宝鸡建筑工地搬砖。因人勤快,干活不惜力气,深得生产队干部及村民赏识,17岁那年被推荐到大队医疗站学当赤脚医生,给村人看病。还利用下班及晚上休息时间自学会了木工,做些小木器家具,卖钱补贴家用。
改开后包产到户,他敏锐地看到商机,果断离开医疗室,进入城市讨生活。他做过木工、瓦工,办过缝纫裁剪培训班,又近20年开缝纫店,2002年又成功转型,办起陕西仁翔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一干又是20多年,生意红火,事业兴旺。
二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基石,他的每桩事业都是从自信开始的。
1973年,他在大队医疗站上班,虽是个大小伙,但每天仅挣7分工,家穷得要命。他便照猫画虎学做小板凳、小椅子等,一次做不好,便做二次,他坚信自己一定行!做好了让父亲偷偷拿到市区卖,换点油盐钱。改开后他毅然离开农村到宝鸡做木活。一个单位买了电视机却没有机柜,问他能不能做,当时他连电视机都没见过,可他却坚定地说:“能!”果然做出了做工精细、式样美观的电视柜,单位领导极力夸赞,认为他心灵手巧,干活踏实认真,便把他推荐给市区一家建筑单位,并又大加赞扬一番。建筑单位听到他很能干,便让他带领几名工人给市房管局维修房子。一天瓦工没干过的他仍自信十足地说“行”。等揽到活,他才买了把瓦刀,进入施工现场,他让两名技术较强的瓦工先垒两头,他夹在中间学着砌墙。几天下来也成了师傅,不久还考了4级瓦工证。
他每天天未亮就从家里步行十几里山路到宝鸡市区上班,傍黑下班又步行回家,在马道巷开缝纫店的发小看他太辛苦,便叫他住在自己店里。晚上发小干活,他在一边看,时间长了手痒痒也轧些碎布头。一天他和发小聊到有人办裁剪学习班的事,发小对他说“咱俩合作,你也找个地方咱也办一个,你招生我上课。”刚好到了冬天建筑工地没活干,他说干就干。开始还怕招不来学员,谁料写了几张招生广告随意一张贴,一下子报名100多人,不久又开了晚班,一时人满为患。开班不几天,发小却因事不能上课。要是别人早傻了眼,他却仍自信爆棚,让发小晚上给他教,次日他又站讲台教给学员。当时学剪裁主要教学员画衣服版型图,他做过10年木工,练就一手画图童子功,讲课声又大,学员反映“这个老师比先前那个教得还好!”
就这样,他先在宝鸡市区办,后来远赴甘肃平凉、兰州等地办,一个人连东(家)带掌(柜),一办就是几十期。那是改开初期,他在教授大姑娘、小媳妇缝纫技术时,还宣传、鼓励她们走出家庭,走向市场,勇当弄潮儿。他在陕甘两省培训上千人,不仅令这些穷家女学得了发家致富的手艺,还让她们解放了思想,粗识了市场经济的水性,许多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女老板、女企业家。
一个从未学过木工的人,却敢无师自通进城做家具;毫无服装裁剪知识,却敢登台办班当老师传授技艺,还红极一时。他用实践证明了“自信心多爆棚,能力就有多强”名言的无比正确。他也因此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三
1984年,他在宝鸡市姜城堡办起裁缝店,当起了缝纫个体户。
姜城堡,是宝鸡的工业城,人称“小上海”,老一代工人多来自上海、东北等大城市,男女衣着时尚,是宝鸡服饰潮流的领导者。万事开头难。小店开张,生意冷清。一个人接了一批沙发坐套,嫌工费太低不想干,他便接过来做。他知道,要做坐商,必须拿出过硬的“手下功夫”,质量取胜。为苦练“做工”,他大小活儿皆认真对待,做工细致漂亮,生意渐渐好起来。
改革开放,衣饰也百花齐放。一天来了个贵妇,拿着一块高档料子要做连衣裙,跑遍市场没人会做,其实当时他也不知道连衣裙是什么样子,他又展露他无与伦比的自信,说“拿来我做!”对方担心做坏,他坚定地说:“做坏了我陪你!”到了晚上,他才查资料,设计样式。不几天连衣裙做成,贵妇一试穿,惊艳全场,当下有人跑来要做。他的小店一下出了大名。第二天贵妇又跑来,要给老公做一套西装,问他会不会?他又坚定答道“当然会”!不几天西服做成,那老公一试效果超好,价格却比商场便宜大多半,这以后他的小店又刮起了“西服旋风”。那个时候他简直忙飞了,每天往往要劳作到大半夜,后来不得又雇了几个人当帮手。
他在姜城堡一带开店将近20年,搬迁5次。许多人成了他的忠实顾客,他店搬到哪儿就撵到哪儿。他成了宝鸡出名的“张裁缝”。
新时代,新潮流。服饰不再只是老黑旧的遮体、防寒,还充当着装饰美体的功能,裁缝也不再是简单的面料剪裁与线条相连,而是一种美丽使者的创造劳动。他用创造、创新,把美撒播,装点一个城市的靓丽。
四
时光衍进到2000年,富裕了的人们买成衣成了首选,缝纫业败落,他果断转型,于2002年办起了服装加工厂,进军刚刚萌芽的校服产业。
(两大加工厂紧张生产)
计划经济时代,学生着装都基本相同,但随着经济发展,暴富家庭孩子着装贵族化,贫困家庭学生自卑感增加。为此南方学校率先实行学生统一着装,不仅杜绝炫富、有助管理,还制止了学生之间着装的攀比风,于是校服产业兴起。但当时北方学校还未实行,校服生产不仅要有省教育厅颁发的许可证,而且只发给公办学校的校办工厂。他打听到某学校有许可证,却因没有市场而长期闲置,便租赁了证件,又到南方考察,购买了一批电动缝纫机,在老家租赁民房办起服装厂。为寻找客户,他一家一家学校跑,宣传学生统一着装的意义,讲说外地经验,人们都说此事好,但要做的却寥寥。他便又到西安、咸阳等地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接到一些单子。后来他又拿上这些样装去宣传,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如今城乡学校统一着装成了趋势,行政许可也放开,省服装协会还专门成立了校服专业委员会,产业庞大,但招标过程、质量把控相当严格。质检采取“双送检”的办法,即出厂前由质检部门在工厂抽检,交货后又由质检部门在学校抽检,发现产品不合格,全部销毁。
(主人公带领员工团建)
20多年来,他亲自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原料厂家考察进货,严把源头关。招标前,根据不同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职业形象,精心设计多种不同的款式,让学生试穿打分选择。生产阶段,他亲自拉布下料,监督每个环节,确保质量过关。多年来,他生产的校服从未发生过质量问题,客户遍及西安、宝鸡、咸阳等地。
目前,他公司共有两个生产厂子,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年生产能力100多万套,主产校服外,还代加工各类工服,因为人诚实,布料质量好,款式设计新颖,做工精细,价格合宜,受到社会好评,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优势企业”“优质产品”等各类先进。
五
他是个富有爱心的企业家,多年来坚持献爱心、回报社会。先后为10多所贫困山区中小学生捐赠校服3000多套,资助贫困大学生、残疾学生多名,为贫困学校捐献电脑、办公用品、为村组修水塔捐款等,累计达到40多万元。一次他去陇县联系做校服,生意没谈成,但听说一高中生考上大学,马上要报到却没有学费时当场捐助2万元,表现了无畏的爱心。
(主人公全家福)
他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夫人闫引娣,贤惠、精明、勤劳肯干。最引以为荣的,他培养了两个成才的儿女。1992年他听到卖户口,当即咬牙花1.4万元给孩子买了城镇户口,转到条件较好的市区上学。几年后儿女双双考中大学。儿子张少辉西安通信学院毕业,在火箭军部队工作,官至中校副团,军改时选择了自主择业,如今在宝鸡文理学院工作。儿媳张丽娜,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学韩国攻读博士,现为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女儿张鸣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建设系统工作,后辞职接他的班,管理经营服装公司。女婿何步元,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在石油机械厂西安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
张谋以自信作为事业开路名片,用勤奋吃苦耐劳的汗水,铸炼成功的金字招牌,收获奋斗者的喜悦和幸福,成就他的不凡人生。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