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落 霞 ( 散 文 )
金 国 民
黄昏已近,夕阳红了半边天。我坐在阳台的老藤椅上,看着天空云层被余晖染成红、橙等色彩的绚丽景象渐渐弱下去,竟浮想联翩,想起年轻时的许多人和事来……
诚然,五十年代中末期出生的人,如今大抵都如我这般,散在各处,有的尚能走动,有的已经卧床,个别的已经提前见马克思去了。我们这一代人,曾经以为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现在才发觉不过是沙滩上的一粒粒沙,被浪头推上来,又被卷下去。历史从不曾为谁停留,而我们却总以为自己的故事最为特别,甚至是独一无二。
记得年轻时,在单位食堂吃过中饭后总有一段休息时间,我们或蹲或坐,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那时的话题,多是国家大事,世界风云。我们热烈地争论,仿佛自己的只言片语能改变什么。而今退休以后,经常坐在家门口的名人广场长椅上,听同辈们闲聊,内容却变成了药方、医院、孙辈和退休金。偶尔有人提起"当年",便立刻有人岔开话题——不是不愿回忆,而是回忆太多,说也说不完,倒不如不说,免得引起不快与心酸。
老王年轻时是厂里的技术能手,一双巧手能修好任何机器。昨日见他,脸色苍白,手却抖得连茶杯都端不稳。莫老师曾经是县越剧团的台柱子,“碧玉簪”唱得相当了得,其中《三盖衣》、《送凤冠》唱得满堂彩,可是现在连说话都有点费力。顾老曾经当过公社书记,现在是满身毛病,什么“三高”、肺癌开过刀,幸亏他心态好,每天都要到公园晒太阳,与老友们聊聊天。可惜的是,我们这些人的"高光时刻",在旁人眼里不过是老黄历上的一页,翻过去便无人再读。
前些日子,在广场上,一个老友的孙子问我什么是"粮票"、“布票”、“肉票”。我解释了半天,他仍是一脸茫然。这也难怪,他生来便见供销超市里堆满各种各样的物品和食物,如何能想象六七十年代实现计划经济,各类物资匮乏需凭票购粮购肉购糖购布的情景?我们记忆里那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于他们不过是教科书上的一段冷冰冰的文字。历史便是如此,亲历者觉得刻骨铭心,后来者看来不过是个快被遗忘的故事。有一个星期天,刚读初中的外孙女来我家吃饭,她忽然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她说什么是文革?我怔了一下,沉思了一会儿便回答:文革,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给老百姓带来政治灾难的内乱……外孙女接着问:什么是知青?我又思索了一会儿,便答道:所谓知青,就是城市里有知识的青年上山下乡支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被历史沉淀的一代劳动者,是为共和国奉献青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年轻人。应该说,战天斗地、岁月如歌是知青最难忘的青春回忆录……
临近古稀,我渐渐明白,每一代人都是这样脚踏实地,忍受艰难困苦走过来的。我们看父母辈的感慨觉得陈旧,子女辈看我们的追忆同样觉得过时。这倒不是冷漠,而是生命的常态。就像公园里的花,这一茬开罢,自有下一茬接着开,一年四季轮流开花,谁也不会永远占据枝头。
有句古诗说的好: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有时半夜醒来,会突然想起某个早已离世的老友。他们走得静悄悄的,如同秋叶飘落。再过些年,我们也会这样离去,而世界依旧运转如常。年轻人照样恋爱结婚、工作失业、争吵离别,不会因为少了我们而有丝毫改变。这想法初时令人怅然,细想却觉得理应如此。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黄昏的光线越来越暗了。远处有几个学生骑车而过,笑声洒了一路。他们正处在最好的年华,正如我们曾经年轻时那样。而现在的我们,天天坐在夕阳里,慢慢欣赏着晚霞,数着所剩无几的时光。
人生大抵如此:年轻时觉得老去很遥远,转眼间年轻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时光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吝啬,大半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落霞散尽,天要黑了。我慢慢从藤椅上起身,忽然想起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话真好,只是说晚了。
2025.6.12.晚草,6.29.修改, 7.25.晚三稿于绍兴城南
作者简介:
金国民,笔名金竹,浙江绍兴人,退休公务员。 原机关捉笔人,现文学爱好者。
诗观:沉潜往复,静心悟道。用诗文抒写生活,用爱照亮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