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脉真形
下坠仿佛永无止境。纪云深紧搂谢青鸾,耳边呼啸的风声中夹杂着越来越清晰的龙吟。不知过了多久,二人突然坠入一片幽蓝水域。
"这是..."纪云深浮出水面,声音戛然而止。
眼前是一座倒悬的青铜城池。无数粗壮的锁链从穹顶垂下,拴着城中殿阁楼台。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建筑全部按照罗盘分金布局——外城七十二殿对应穿山七十二龙,内城六十楼阁暗合六十透地龙!
谢青鸾突然沉入水中。纪云深急忙下潜,发现她正被一股暗流拽向城池底部。水中漂浮着无数青铜碎片,每片上都刻着世家纹章。他抓住一块查看,竟是崔氏家徽!
"地脉化形..."纪云深心头剧震。这些碎片分明是被抽干的龙脉所化!
追上谢青鸾时,她正悬浮在一扇巨大的青铜门前。门上浮雕着完整的《六十透地龙分金要略》,与她背上的星图一模一样。门缝中渗出金色液体,触碰到的瞬间,纪云深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
三百年前,风水祖师杨筠松发现龙渊,将天下龙脉绘成星图。为防歹人利用,他将星图一分为三:一份刻在青铜门,一份载于《龙渊堪舆志》,最后一份...注入刚出生的玄空体体内!
"所以你是..."纪云深看向谢青鸾,突然明白为何守墓人要灭谢家满门——每一代玄空体都诞生在谢氏血脉中!
谢青鸾按住青铜门,门上文字突然流动起来。她念出一段晦涩咒语,门缝中的金液骤然沸腾。就在这时,水中传来黑袍人的冷笑:
"晚了。"
第十一章 青铜之城
黑袍人悬浮在水中,面具完全碎裂,露出布满鳞片的脸。他的衣袍散开,露出胸口——那里嵌着一面青铜罗盘,盘面刻着"杨公"二字!
"师祖?!"纪云深失声惊呼。
黑袍人抚摸着胸前的罗盘:"当年我留下三份星图,本为后世镇守龙渊。但三百年了..."他突然暴怒,水中卷起漩涡,"凭什么只有我要永生永世困在这暗无天日之地!"
谢青鸾背上的星图突然脱离皮肤,在空中展开。与此同时,《龙渊堪舆志》从纪云深怀中飞出,书页与星图融合,组成完整的龙脉地图。
"原来如此..."纪云深恍然大悟,"师祖想借玄空劫重塑肉身,所以需要集齐三份星图!"
黑袍人狞笑着抬手,整座青铜城开始震动。锁链断裂,殿阁崩塌,露出中心一座巨大的青铜鼎——鼎中盛满金液,正是浓缩的龙脉精华!
"现在,就差最后一把钥匙。"他猛地抓向谢青鸾。
纪云深纵身挡在前方,却被一道金光击飞。危急关头,谢青鸾突然咬破手指,在青铜门上画出血符:"寅申巳亥,四门齐开!"
青铜门轰然洞开。门内射出万道金光,黑袍人发出凄厉惨叫,身上鳞片纷纷剥落。纪云深趁机游向大鼎,将《龙渊堪舆志》投入金液。
"不!"黑袍人想要阻止,却为时已晚。金液沸腾,鼎身浮现出密密麻麻的符文——正是《六十透地龙分金要略》的全文!
谢青鸾游到纪云深身边,握住他的手:"只有玄空体与持书人合力,才能重启龙渊大阵..."
二人同时将手按在鼎上。金光爆闪中,黑袍人化作青铜碎片。整座倒悬之城开始崩塌,锁链寸断,殿阁坠落...
当最后一丝金光消散时,纪云深发现自己站在一片荒野上。怀中谢青鸾呼吸平稳,背上的星图已消失不见。远处朝阳初升,照亮她脖颈上一道新生的疤痕——形如游龙衔珠。
"地脉...复位了?"她虚弱地问。
纪云深望向天地交界处,那里有金光一闪而逝。他轻抚谢青鸾的疤痕,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不,是新的轮回开始了。"
(全文完)
---
《龙渊诡录》后记:风水里的中国密码
写完《龙渊诡录》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落在罗盘状的井盖上。这奇妙的巧合,恰似这部小说与我的缘分——三年前在江西三僚村考察杨公风水遗址时,一位老地师颤巍巍递给我的残破抄本,竟成了这个故事的胚胎。
一、堪舆术里的文学矿脉
"六十透地龙分金要诀"在现实中确有其术。我在闽西古村落见过真正的"活罗盘"——百年老宅的地基里埋着六十枚特制铜钱,对应六十甲子纳音。当我在小说中描写青铜倒悬城时,脑海中浮现的正是福建土楼那精妙绝伦的层层罗盘结构。
最震撼的发现来自重庆某处未开发的汉代崖墓。墓室顶部赫然刻着立体星图,而地面凹槽组成的图案,与《龙渊堪舆志》记载的"地脉真形图"惊人相似。考古队长是我的老友,他指着一处凹槽说:"这里检测出过强烈电磁异常。"我们相视一笑,那瞬间,纪云深和谢青鸾的形象突然在我心中活了过来。
二、玄空飞星的科学隐喻
谢青鸾的"玄空飞星体"设定,其实暗合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现象。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研究宋代天文图碑时,我注意到古人将特定星官与地脉相连的记载。更奇妙的是,南京某明代建筑遗址出土的铜壶滴漏,内部机括竟能模拟六十年一循环的地磁变化——这直接启发了我对"玄空劫"的设定。
记得在敦煌遗书中发现过一段残卷:"地气如血,星辉似脉,人在其中,犹针浮磁海"。这种将人体视为天地能量节点的观念,不正是谢青鸾体质的最佳注解吗?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
有位读者问我:"黑袍人为什么执着于三百年轮回?"这要说到我在武当山紫霄宫发现的一块明代石碑。碑文记载嘉靖年间有位道士"坐观地气三百六十载",最后"身如青铜,目含双针"。道教的内丹学说认为,三百六十年是天地能量重置的周期,这个数字后来演变成各地"镇龙碑"的常见设置年限。
小说中青铜城锁链断裂的场景,灵感来自黄河铁牛出土时的震撼——那些唐代铸造的巨型铁器,原本是用来"锁"住不安定的水系龙脉。当我在洛阳博物馆看到铁牛身上精密的水文刻度时,突然理解了古人"以人工补天工"的宏大叙事。
四、留白处的千年回响
结局处谢青鸾新生的游龙衔珠疤痕,其实藏着我的私心。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过距今一万四千年的龙形骨雕,龙口处恰好嵌着一枚石英珠。这个细节让我遐想:我们的祖先是否早就感知过地脉能量的存在?
有位研究古代电磁场的物理学家告诉我,某些战国青铜剑的菱形暗纹,在特定角度会呈现与地磁线完全吻合的排列。这让我想起纪云深最后望向天际的目光——或许我们脚下的大地,真的蕴藏着尚未破译的能量密码。
搁笔时,书桌上的罗盘指针微微偏转。北纬32°的晚风里,我仿佛听见青铜城池坍塌的余响。这部小说是我的寻龙尺,试图丈量古老智慧与现代想象之间的神秘地带。若您读完掩卷时,能对窗外的山河多一分敬畏,便是这个故事最好的分金度。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