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前的永定河畔,卢沟桥的石狮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悲壮的觉醒。当硝烟撕裂黎明,赵登禹将军策马冲锋的身影,定格成抗战史上永不褪色的剪影——他用大刀劈开的,是民族危亡的枷锁;用生命守护的,是"还我河山"的誓言。
本文作者强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循着将军从西北军刀光到南苑烽火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细节中打捞铁血记忆:喜峰口夜袭的寒光、大红门伏击的硝烟、老槐树下染血的照片,每一个场景都浸透着家国大义。作者将石狮的沉默与呐喊、将军的刚毅与柔情交织,让英雄的形象在今昔对照中愈发鲜活——他倒下的地方,如今已是车水马龙;他守护的山河,正沐浴盛世荣光。
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重读赵登禹将军的故事,既是对"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回望,更是对"吾辈当自强"的时代呼应。愿这篇文字,能让我们在铭记中汲取力量,让英雄的血脉,永远奔流在民族的江河里。(379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⑧】
【散文】
卢沟桥的铁血记忆
赵登禹与那段不屈的黎明
——怀念赵登禹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八十年前的夏夜,永定河的水流得格外沉重。卢沟桥的石狮在暮色里竖起耳朵,它们听见了远处日军营房的狼嚎,听见了宛平城墙后士兵攥紧枪栓的脆响,更听见了一匹战马踏碎夜色的蹄声——那是赵登禹将军正从南苑赶来,马背上的大刀悬着月光,像一道即将划破黑暗的闪电。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仍需俯身倾听:那蹄声里,藏着一个民族最不屈的心跳。
卢沟桥的石狮,总在暮色里显出几分沉郁。它们蹲踞了八百年,看过明清的晓月,听过漕运的号子,却在1937年的夏夜,被骤然撕裂的枪声惊得睁圆了眼睛。那一夜,永定河的水裹挟着硝烟味上涨,而一个叫赵登禹的将军,正策马奔驰在通往宛平城的路上,马靴踏过青石板的声响,成了这座古城最壮烈的晨钟。
一、从西北军的刀光到永定河的烽火
赵登禹的名字,总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1898年生于山东菏泽的他,十五岁便揣着两个窝头投奔冯玉祥的西北军。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拳头和刀法比简历更有说服力——据说他能在马背上一刀劈断空中的银元,能赤手空拳打翻三个持刀的悍匪。西北军的练兵场里,他的军靴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刀柄上的老茧厚得像层牛皮,可他总说:“好男儿的骨头,得比刀柄还硬。”
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他第一次让日军记住这个名字。在喜峰口,面对装备精良的关东军,他带着大刀队趁夜摸进敌营。月光下,大刀劈砍的脆响混着日军的惨叫,成了他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战后清点战场,他踩着日军的钢盔对士兵说:"鬼子的枪再准,也挡不住咱中国人的骨气。"那把立下战功的大刀,后来被他挂在军营的墙上,刀鞘上刻着的"还我河山"四个字,被手摩挲得发亮。
谁也没想到,四年后的卢沟桥,会成为他最后的战场。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城搜查,驻守宛平城的29军将士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当第一发炮弹落在城墙垛口时,正在南苑整训的赵登禹接到命令:即刻率部增援卢沟桥。他跨上战马的那一刻,回头望了眼天边的启明星,对身边的副官说:"告诉家里,俺赵登禹对得起祖宗。"
二、血浸南苑: 将军的最后三小时
7月28日的北平,闷热得像口密不透风的蒸笼。日军的飞机像一群黑色的乌鸦,在南苑上空盘旋嘶吼。赵登禹的部队刚赶到大红门,就遭到了伏击。炮弹在人群中炸开,尘土混着鲜血溅在他的将军服上,他却一把扯掉被打穿的衣袖,拔出腰间的手枪高喊:"弟兄们,跟我冲!把鬼子赶回永定河去!"
他的战马被流弹击中时,他正指挥部队抢占一处高地。马轰然倒地的瞬间,他被甩出去丈余远,膝盖磕在石头上,顿时渗出鲜血。警卫员要扶他后退,他却推开对方的手,瘸着腿继续向前冲。"我是将军,我退了,弟兄们怎么办?"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阳光透过硝烟照在他脸上,皱纹里积着的汗水和血污,让那张刚毅的脸更显悲壮。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前胸穿过。他踉跄着靠在一棵老槐树上,警卫员哭喊着扑过来,想为他包扎伤口。他却摆了摆手,从怀里掏出一张被血浸透的照片——那是他妻子和女儿的合影,照片上的女儿扎着羊角辫,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告诉她们,爹是为国捐躯的..."话音未落,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
那一刻,南苑的风突然停了。远处的卢沟桥上传来断断续续的枪声,近处的高粱地里,士兵们还在与日军拼刺刀。他靠着的老槐树,树干上的弹孔像一只只流泪的眼睛,树下落英缤纷,分不清是花瓣还是血痂。当部下把他的遗体抬上老乡的板车时,发现他紧握的拳头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干粮。
三、石狮作证: 从未褪色的家国情怀
赵登禹牺牲的消息传到北平城,一位姓王的老裁缝连夜赶制了一面锦旗,上面绣着"铁血忠魂"四个金字。当锦旗送到29军指挥部时,官兵们望着上面的字迹,突然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他们知道,那个总爱给士兵讲"岳母刺字"故事的将军,再也回不来了。
如今的北京城里,有一条赵登禹路。每到7月28日,总会有人在路边摆上一束白菊。去年夏天,我曾在这条路上遇见一位白发老人,他拄着拐杖,在路牌下站了很久。老人说,他是当年赵将军的通信兵,亲眼看着将军倒在南苑的高粱地里。"将军倒下的时候,眼睛还望着卢沟桥呢。"他抹了把眼角,指缝间漏出的风,仿佛还带着当年的硝烟味。
卢沟桥的石狮,依旧蹲在栏杆上。这些历经沧桑的石兽,见过太多悲欢离合,却始终记得1937年那个夏天的血色黎明。它们记得赵登禹将军马靴的声响,记得大刀劈砍的寒光,记得那些年轻的士兵喊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冲向敌阵。如今,永定河的水静静流淌,河面上的月光与八百年前一样温柔,只是岸边的纪念碑上,"赵登禹"三个字被岁月打磨得愈发清晰。
有时候我会想,若将军能看到今日的北平——不,是今日的北京,会是怎样的神情?他或许会站在国贸大厦的玻璃幕窗前,看着车水马龙的长安街,笑着说:"这盛世,真不赖。"又或许会回到卢沟桥,摸着那些石狮的脑袋,像对老伙计般说:"你看,咱守住了。"
暮色中的卢沟桥,晚风拂过栏板,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极了当年29军士兵的呐喊。远处的城市华灯初上,霓虹闪烁里,仿佛能看见赵登禹将军的身影,他正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军靴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与这座城市的心跳,渐渐融成了一体。
暮色再临卢沟桥时,石狮的轮廓被夕阳镀上金边。有孩童指着栏杆上的弹痕问:“爷爷,这是谁留下的?”老人望向远处赵登禹路的方向,轻声说:“是一群不想让我们做亡国奴的人。”风掠过永定河,带着八十年前的硝烟与今日的花香,在桥面打着旋。赵登禹将军和他的弟兄们或许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路边的白菊,化作了纪念碑上的刻痕,化作了每个中国人血脉里那句未说出口的话:山河无恙,吾辈当守。(2316字)
【赵登禹简介】
赵登禹,抗日英烈、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132师师长(1898年5月16日—1937年7月28日),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英烈,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132师师长。
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玉祥的随身护兵。1918年,随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一次在德山野战练习中,突遇一猛虎,赵登禹冲向前连发数枪,将猛虎击伤擒捕。冯玉祥为此举拍照,并题写“打虎将军”四字,登报表彰。
1922年,直奉大战,在孙良诚团任尖兵排排长,攻打奉军,屡建奇功,升任第一连连长。同年11月,开始了“南苑练兵”,组建了“大刀队”。
1930年,赵登禹以“中华民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路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师长的身份率领部队加入“中原大战”。
1933年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钤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提升了赵登禹及其“大刀队”的知名度。同年9月,赵登禹率部进驻察哈尔省张北县。
1934年10月,8名日本人在张北挑衅赵登禹部队,被赵登禹展示军力方式迫使其道歉。1935年5月,4名日本人潜入二十九军阵地被赵登禹扣押,引发“张北事件”。
1937年7月28日,日军重兵进攻南苑,赵登禹率部接令集结反击时,遭日军伏击,胸部中弹牺牲,年仅39岁。
1952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赵登禹将军烈士证书。
2009年9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被公布在民政部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623字)
共3207字 2025年7月18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