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化与东岳会
文/侯景祥
【编者按】侯景祥老师的《周文化与东岳会》以周至竹峪姬家沟为核心,通过文献考据、地理溯源、民俗佐证等方式,系统论证了“竹峪是周文化发祥地”的观点,并将东岳会的传承与周文化历史深度绑定,呈现出兼具史料整合与民俗研究价值的学术尝试。本文以多重维度的论证体系,彰显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文献与地理的互证。作者以《中国通史》《周文化与姬家沟》等文献为基础,结合“渭水中游”“黄土台原”“姬家沟”等地理特征,形成对周族发源地的具象化定位。尤其通过“姬姓”血缘传承(如姬家沟地名)与周先王活动轨迹(古公亶父、周文王等)的对应,强化了地域与历史的关联性。二是民俗活动的历史溯源。将东岳会与黄飞虎(周初武成王)的历史记忆结合,通过周至西部34个村组扎堆举办东岳会的现象,以及会期(正月初八、二月二十八等)、仪式(趔轿子)的独特性,构建了“周军后裔纪念先祖”的逻辑链条。这一视角突破了单纯文献考据的局限,引入民俗学证据,增强了论证的立体感。三是地名与文化符号的佐证。文中列举了“擂鼓台”“中军领”“姬家沟西峪遗址”等带军事与祭祀色彩的地名,以及陕西省西安市周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从历史遗存与现代学术认可两个层面,夯实了竹峪作为周文化核心区的地位。总之,《周文化与东岳会》以扎实的文献梳理和地域文化洞察,构建了周文化发祥地的论证框架,其将民俗传统与历史考据结合的尝试颇具新意。尽管在证据链完整性与跨学科论证深度上存在提升空间,但其为周文化研究提供了“文献-地理-民俗”三位一体的探索路径,兼具学术启发性与地方文化阐释价值。【编辑:纪昀清】
翻开曹金洪主编《中国通史》,第63页第三节西周史第一部分“周王朝的兴起”第一项——西周的建立,原文是这样记载的:“周是我国西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姬姓。”
这段开头词一下点明“周”的发源地,必须符合四点:
一是,周至竹峪在我国西部。
二是,竹峪青化一带,在宝鸡至渭河入黄河的中间段,处于渭水中游。
三是,竹峪,史称竹峪台原或西部黄土台原,周先王在此居住——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
四是,竹峪有“姬家沟”,用姓传承,最准确最能说明问题,最具有实证价值,符合姬姓,中国通史就点出了“竹峪姬家沟就是周的发祥地”。
打开电脑,在官方网站百度上找到这样一段话:“据史书载:周文王姬昌、周代奠基人,生于公元前1152 年9月15日,出生于此地‘姬家沟’,公元前十二世纪始姬昌曾祖父诸来恳作安居,祖父古公亶父扩展疆域,父辈发展农业,文王继承先祖遗志、至德至贤迁徙移民,备粮养马、训练周师、扩大国力,实始剪商。”其子姬发由此“姬家沟”起兵伐纣,商亡周成(成功),这段肯定文王出生在“姬家沟”,肯定他的曾祖父、祖父在姬家沟这一带农耕安居,备粮养马,训练周师,武王姬发由此起兵伐纣。
翻开薛俊武编著的《周文化与姬家沟》(薛俊武,眉县人,退休前任西安市机关党委书记、历史文化研究学者)该书的第10页姬家沟漫絮一文记载: “姬家沟万万不可把她忽略、因为她在上古时代,充当着为姬姓先王中几位伟大人物做行辕驻跸、帷幄运筹的神圣中枢角色,被誉为一处‘皇庄’,实在是披光挂彩,千古一遇,那个时候的姬家沟,在中华历史村落版图上真可谓是声名远播,首屈一指了。”姬家沟就在陕西省西安市辖县周至县竹峪塬,这段肯定了周是从姬家沟起家,称姬家沟是“皇庄”。
翻开最美周至地名故事一书,历史文化学者喻振才在《周文王与竹峪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为了扩充业绩,诸周曾携于亶南渡渭水寻找一个较为隐密安全的基地,曾进入南山口发现内有二沟(东沟和西沟),直通山顶,山下有五岭六沟,在苇谷东岸,是个屯兵养马的好地方。”
以擂鼓台为据,在五岭六沟中为周族训练六师军队,周一师驻今闹庄沟,周二师驻今落马沟,周三师驻今竹峪沟,周四师驻今东沟,周五师驻今西沟,周六师驻今寻子母沟,大部队训练结束,将周六师开驻黑水之西山下平原六个屯田区(即今六个屯),头屯在最东边,文王住头屯,六师驻六个屯田区,战车战马驻养在今马营,自带家眷,平时务农、训练军队、战时作战、不征军粮、自给自足、不扰民众、军纪严明。
头屯归现在二曲街办八一村;二屯中的上二屯,归广济;中二屯归四屯镇三联村;下二屯归清河村;再往西有上三屯、下三屯,再往西四屯被县上命名为四屯镇政府,五屯改为上天屯、下天屯,六屯命名为六屯中学,马营归四屯镇东风村管辖,周六师驻六个屯田区的故事,为东岳会的举办埋下了伏笔。
下面以我们举办的东岳会来考证一下,大家都知道商朝名臣镇国武成王——黄飞虎、不满殷纣王的残暴统治,举义旗造反兴周灭纣,除暴安良,反出五关后,沿终南山秦岭一带投奔竹峪姬家沟西周大本营,被周朝重用封为开国武成王,为周操练六师军队,后起兵伐纣,建立了周王朝,立了大功。他死后被封为东岳仁圣大帝,后世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纷纷建庙,塑像祭祀纪念,今天举办的东岳会就是纪念英雄黄飞虎。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从竹峪下边平原东至黑水河西岸,即县城,也就是周至县城的西部,纪念黄飞虎的东岳会很多,形成了群体扎堆办会的现象:从西望东有青化和哑柏地区在每年正月二十八由13个社(村)举办的东岳会,他们是上景寨、北景寨、丁麻村、水河堡、上朗寨、下朗寨、东灵村、西灵村、灵秀庄、新白寨、老白寨等庙址。
在北景寨称西正月二十八会,再望东就是四屯镇的苏村、望城、中旺三村联合在三月二十八黄飞虎诞辰日举办东岳会,再往北是下三屯东岳庙大殿,由下三屯东门四个组在正月初八举办祭祀,再望东是四屯镇东部的四个村,下侯村、水围城、上侯村、凉水泉和二曲街办的古城堡头屯、石桥、辛堡子、张家村、赵家村、十社(村)轮流在正月二十八举办的东岳会,简称东正月二十八会,再下来就是西关四个组轮流在二月二十八在原东岳庙基础上举办的东岳会。
周至西部这块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地方办东岳会特别盛行,已达到34个村组,而且参与人员之多,规模之大,人们重视程度之高,在全县处于领先水平,而全县东南北均无举办东岳会,外省临县也很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学者喻振才,在《最美周至地名故事》一书中,有文章考证说,黄飞虎领导的周六师,在竹峪集中训练后,开驻1-6屯,并在马营安营扎寨,当时部队可以带家属,一边练兵,一边生产,不征军粮、纪律严明。周六师的首领周朝开国武成王黄飞虎有极高威望,受到部队官兵和当地民众的爱戴,后来部队开往前线,家属子女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所以这一带有很大一部分是周军的后裔,广大民众对黄飞虎都很热爱,不知是受祖先的影响,还是世代口口相传,大家对办东岳会,纪念黄飞虎,达到极高的境界,自发联合起来纪念这位大英雄。
根据以上事实,证实以下五点:
其一,证实现在举办的东岳会的民众中有一部分是周六师驻在1-6屯这些地方的部队家属子女的后代和受到黄飞虎影响的民众的后代。大家联合起来祭祀纪念英雄黄飞虎。
其二,东岳会纪念的对象黄飞虎,与被封为周朝开国武成王和在竹峪沟训练六师,后进驻六个屯以及参与讨伐商朝的黄飞虎是同一人。
其三,周朝在还没夺取政权时,在五岭六沟训练六师,后屯兵六个屯讨伐殷纣王,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部队。
其四,县西举办东岳会,分别于正月初八、正月二十八、二月二十八、三月二十八四个时间点,五次办会——当时祖先们商议,在三月二十八黄飞虎诞辰日的基础上,提到二月二十八、正月二十八(分东正月二十八会,西正月二十八会,两地两次办会),正月初八,为了让群众能有更多的时间祭祀参会,现办会村组达34家,特点以村组联合群体办会。
其五,周至县除县西扎堆办东岳会外,全县东南北其他地方均无办会记录,外县外省也不多见,目前只找到黄飞虎的家乡河南省孟津县白庙村建有黄飞虎庙和群众祭祀的记录。东正月二十八东岳会有一个传统项目趔轿子,在全国仅此一家,2014年连同东岳会,已成为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五点说明,东岳会举办和周在竹峪发祥地有关。还有竹峪这一带历史地名特殊而且分布很广,像擂鼓台、中军领、灯杆梁、八卦台、三贤洞,还有诸周庙、姬亶庙、文王庙、太白庙、姬家沟西峪遗址——周代祭祀周先王的宗庙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周文化地名都带战略性、历史性、权威性,其历史地位特殊,其他地方没有这样的地名。以上这些庙宇都是为纪念几位周先王所修建的,庙内均有其塑像。这些地名遗址庙宇更有实证价值。还有一点,政府为周至竹峪插了两面大旗,一个是陕西省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旭——竹峪下闹庄人,另一个是西安市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姬虎峰——文王故里姬家沟人。这两个研究会的成立是经过省市政府各部门领导考查把关,慎重审批的,说明省市向周至竹峪发力把研究周文化大旗插在周至竹峪地面上,把重点放在竹峪姬家沟一带,又说明省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带周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省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旭,为了挖掘周文化历史,自己出资请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论证后,想方设法建造了以“恢复三千年前周朝京城原貌”为宏伟蓝图的“周城”,便于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广大民众来周城实地考察、考证。
所有这一切,都充分印证了一点:竹峪姬家沟一带是先周的发祥地,有着重要的政治和历史价值。
以上这些论述,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25年4月20日

【作者简介】侯景祥,周至县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安市非遗周至东岳会会长,西安市地名协会周至县分会理事,地名智库成员,参加全县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以及历史地名的评审工作;参加周文化的学习研究论证工作;参与对历史文化儒家学说的学习、传播;热爱文化和社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