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六个每一个”,让边疆教育绽放独特光芒,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2025年7月27日至28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和教育)走进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兰坪县民中高三年级清北实验班,与同学们深度沟通“新高考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在第二天的高快作文批改讲评环节,同学们通过“三轮进阶式”评改机制——首轮同伴互批互改培养合作力,次轮小组推选锤炼鉴赏力,终轮全班遴选展现集体智慧,最终评选出兼具思想深度与时代特色的“今日高快作文之星”五名。今选获奖者邱天的佳作,以飨读友。
一堂课,悄然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明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教育,不是让花儿按固定模式绽放,而是让它们千姿百态地盛开在世界各地;教育,不是给鸟儿插满羽翼,而是唤醒它们搏击长空的能力;教育,不是让月光遮挡星星的光芒,而是让璀璨银河映入每一个追梦者的心中。
孟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他仅用了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便清晰地阐述了教育的要求与意义,并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内涵。守正,应当从自身出发,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以此为核心,结合具体实际,明确自身的目标,提升自身的品格,坚守自己的独特性。而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突破原有的定势思维,拓展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这些古时哲人对教育的独到见解,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今,教育不再仅仅是培养“考生”的场所,更应成为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国家栋梁的重要阵地。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教育领域的一大创新。
孟老师的课让我明白,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字和形式上,更在于其内在意义的升华。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守正则是文化传承的必要保障。二者如同舟与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事物具有多面性,我们不应仅仅“单纯地”看见一面,而应在“看到”事物的同时,联想到其多面性,并展望它的未来。这要求我们具备发散思维,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事物新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奇迹。
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事物的一角呢?很大原因是思维狭隘,未能跳出固定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只觉得眼前所见便是整个世界:看到一朵花开便认为春天已到;游过一次泳便以为能横渡江海……
当我们遇到困境和疑问时,不应局限于眼前的苟且,而应看到远方的日出静谧与日落寂寞。看到天空时,更要想到白天的辽阔与夜晚的浩渺无穷。不应因错过日落而流泪,而应期待夜晚的星空。要明白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将思维从中解放出来,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与强大。人工智能的来临,既带来了诸多危机,但更多的还是机遇。若想屹立于世界之巅,国家必须在守正的同时不断创新,使国家的文化、科技突破自我,开启新的征程。
年轻一代肩负着复兴的使命,应当顶天立地,不被教条的锁链所困,不被权威的气势所吓倒。要坚持真理,传承其精华,做到守正创新。正如人们从蜻蜓的飞舞中研究出飞机的原理;从矛和盾的特性中想到坦克可攻防兼备。春天虽欣欣向荣,但也知道秋天的凄凉萧条;虽觉乌鸦叫声刺耳,却也明白它有反哺父母的美德;面对狂风大作,却知道雨后会有彩虹,这正是创新独有的韵味。
守正,就是要坚守事物本身的精华;创新,则是创造出一番新的风景。就像蚊香公司虽“默默无闻”,却凭借幽默风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严谨务实的态度。深知万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不仅要突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更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创新境界。
树木需要保护其根基,慢慢培育,才能开出许多花朵。只有坚守根本,才能见证新的发展。创新天地,照亮大地。守正创新,绝非仅仅是几个字,它更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开出永恒的灵魂之花。
青力点评
邱天的这篇作文,文采斐然。以生动比喻开篇,点明教育真谛。论述守正创新时,结合课堂感悟、古代名人言论与现实,层次清晰。既强调守正为基、创新为要,又列举诸多创新实例,富有感染力。结尾以树木培育作比,升华主题。整体逻辑连贯,将听课收获与对教育的思考深度融合,佳句频出,引人入胜!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