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生态农业促会
千阳县老科协 李宝智
俗语云:"人有名,马有号,山水起名让人叫。"寺坡村正是以寺而得名。村庄坐落于千阳县张家塬镇政府驻地北部,冯坊河从村东流入千河,千阳至高崖公路由村西穿过。因村子位于崇觉寺后的半坡上,故得名"寺坡"。
这里人文轶事颇多,引人注目。据碑文记载,古千邑有四大名寺,其一便是崇觉寺。该寺位于寺坡村下的原馮坊街旁,冯坊街以南,建于明末清初(1642年)。相传当年冯坊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两岸民众贸易往来、远路客商歇脚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可惜冯坊河连年泛滥,不仅冲毁农田屋舍,更屡次淹没街道,致使交通中断,水患频繁。曾经的繁华街市,终因洪水肆虐而日渐衰落。
如今,这个因寺得名的寺坡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寺坡村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2639人,耕地8596亩,主导产业为苹果、奶畜和金丝皇菊。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四向发力"打造"千万工程"实践样板。
组织建设方面,严格规范"三会一课",发展党员2名,储备后备干部8名。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解决民生难题6件,形成党群共建格局。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改造低产果园600亩,更新苹果苗木2.55万株;投资2千多万元建设奶山羊养殖示范园;规模化种植金丝皇菊20亩,带动集体增收16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8.6%。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拆除危旧房屋23间,清理"三堆"150处,新建卫生厕所120座,绿化覆盖率90%。建成4处休闲广场,村庄实现"路畅、灯明、景美"。
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年均举办文化活动8场次,选树6户文明家庭、2名"身边好人"。通过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培育文明乡风。
下一步,寺坡村将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创新文明实践载体,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寺坡村奶山羊高效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位于张家塬镇寺坡村,占地30亩,总投资2千多万元(含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89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600万元),由寺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联合5个村共同建设,主要建设标准化羊舍、挤奶厅、生产用房等7000㎡,配备数字化养殖设备253台(套),建成后存栏规模达5000只。该项目作为正大集团与千阳县合作的重点产业项目,引进欧洲先进养殖技术推动产业现代化升级,采用全封闭式羊舍、自动投喂、智能挤奶等先进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同时结合当地苹果产业形成"畜-肥-果"循环农业模式打造高产优质羊奶示范基地。项目创新采用"政府+银行+正大+合作社"四位一体运行模式,政府提供保障、村集体投资基础设施、正大集团负责运营并兜底分红确保村集体稳定收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参与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项目建成后可带动15户脱贫户发展养殖业,提供50个就业岗位(长期务工年收入2万元、短期务工8000元),预计带动群众增收100万元,惠及153户脱贫户共924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和村集体经济壮大。
2022年寺坡村将189亩低产果园交由宝鸡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代建代管,其中高接换优107亩、挖改重建82亩,全部改种"瑞香红"品种。目前多支29亩亩产2300斤,高接78亩亩产470斤,挖改82亩预计明年亩产504斤。公司采取科学管理模式,通过设施改造、组建专业团队统一管理,实现果品统一分选包装和品牌销售。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稳定就业14人(年收入3万元/人),临时用工年增收80余万元。未来3-5年计划带动3000亩老旧果园改造提升。土地租赁采取阶梯式租金,基准价720元/亩,每五年上涨5%,2022-2026年720元,2027-2031年756元,2032-2036年793.8元,2037年833.49元。资产租赁收益从2024年起按梯度收取,2024年300元/亩,2025年400元,2026年500元,2027-2029年700元,2030-2032年900元,2033-2037年1000元/亩,实现村集体与企业互利共赢。
如今的寺坡村,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昔日的古寺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崇觉"之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进取精神,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千年古寺到现代农庄,从水患频仍到产业兴旺,寺坡村的发展轨迹印证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方能行稳致远;唯有创新发展路径,才能富民强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寺坡村正以产业兴旺为笔,以生态宜居为墨,以乡风文明为纸,描绘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谱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2025年8月2日李宝智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