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之艺者
——福建惠安杨庆聪、李幼琴石雕艺术探论
文/李文祥
与艺术有缘。2023年12月,赴福建泉州市惠安县看望武威地委原书记王国文先生,不期而遇,结识了福建惠安县洛阳庆达石雕公司杨庆聪、李幼琴夫妇,并参观了其石雕公司及其石雕艺术。
同时,在杨庆聪、李幼琴夫妇的导引和介绍下,我们参观了泉州市雕刻艺术馆及雕刻艺术市场,并游览了世界著名的洛阳桥--跨海梁式石桥。雕刻之都,果然名不虚传,“半城烟火半城石,就地取材琢华章”,石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乃至与经济产业、雕刻艺术,浑然天成,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理解与认知石雕艺术,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一年时间的沉寂,我潜心翻阅了杨氏夫妇创作的数部石雕专著,并深入探赜了福建石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艺术、传承与创新、石雕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他们从事石雕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故写下这些解读文字。
庆达石雕 石之艺者
走进庆达石雕公司,最先撞入眼帘的是场院里错落矗立的石雕作品。或高逾数米的人物造像,衣袂翩跹如沐清风;或半人高的花鸟摆件,翎羽纹路细如发丝;更有几尊未完成的半成品,粗粝的花岗岩表面还留着凿子的凿痕,却已能窥见轮廓里藏不住的灵气。杨庆聪先生正站在一尊关羽像前,手里握着特制的錾子,对着红脸膛的颧骨处轻轻敲打--那声音不似想象中“叮叮当当”的喧闹,反倒像细雨落在青石板上,细密、精准,每一下都像敲在石材的“脉门”上。

“惠安石雕,讲究‘看石下刀’。”见我们好奇,杨庆聪先生放下工具,指着脚下的花岗岩笑道,“这石头里藏着‘性子’,有的脆,有的绵,得顺着它的纹理走。就像这关公,要的是一股子刚劲,刀就得硬;要是刻观音,刀就得柔,不然石纹崩了,慈悲相就散了。”他手掌宽大,指腹布满老茧,那是与石头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印记。
李幼琴女士则在一旁的工作室整理图纸,案上摊着几张铅笔勾勒的稿样,有传统的“福禄寿”三星,也有现代风格的抽象雕塑。“他管‘雕’,我管‘画’。”她笑着解释,“石头不会说话,得先在纸上让它‘活’起来。现在年轻人喜欢新东西,我们也试着把闽南的‘出砖入石’、渔船纹这些元素融进去,让老手艺接上地气。”说着,她拿起一尊巴掌大的石雕--那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背着书包,脚下踩着海浪纹,花岗岩的冷硬里竟透出几分稚气,正是她将惠安女形象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尝试。

在展厅深处,一组《丝路帆远》的石雕格外醒目。驼队踏着沙丘前行,远处是泉州港的古船,帆上的纹路用透雕技法镂空,阳光穿过时,竟在墙上投下流动的光影。“惠安石雕以前多刻在寺庙、墓碑上,总有人觉得‘老气’。”杨庆聪先生望着作品,语气里有股执拗,“但石头是活的,能刻菩萨,也能刻时代。这丝路,既是古泉州的记忆,也是现在的故事,石头懂。”
在庆达石雕厂的仓库里,杨庆聪先生正对着块巨型花岗岩比划。“这料要雕尊《妈祖巡海》,”他敲敲石面,回声沉厚,“你听,这石头‘性子’绵,适合刻海浪的弧度。”旁边的半成品上,妈祖衣袂用透雕镂空,海风能从衣褶里穿过去,衣摆处却用浮雕堆出云纹,虚实之间,倒像真有神灵踏浪而来。李幼琴女士的画稿摊在旁,上面除了传统云纹,还添了几缕现代渔船的雷达线--“老祖宗刻的是信仰,我们得刻进当下的海。”

临走时,夕阳落在场院的石雕上,给冰冷的花岗岩镀上了一层暖金。我忽然明白,所谓“石之艺者”,不只是用刀雕刻石头的人,更是懂得与石头“对话”的人--他们听得出石头里的岁月,也刻得下时代的温度。而惠安这片土地,正因有了这样的艺者,那些沉默的石头,才永远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福建石雕 产地惠安
走在惠安的街巷里,石头是会“说话”的。
清晨的菜市场旁,老阿婆的竹篮边摆着尊巴掌大的影雕--青石薄片上,钢针凿出的细密点痕攒成幅《惠安女赶海图》,潮起潮落的纹路比发丝还轻,却在晨光里洇出咸腥的海风。这是影雕,惠安人最引以为傲的“石上刺绣”,1厘米厚的青石片上,要扎下上万针才能让图像在不同光线下显影,像把时光的褶皱都熨在了石头上。
转过街角,祠堂前的两尊石狮正对着朝阳。左狮爪下滚球,右狮怀中小狮,鬃毛卷曲如浪,每一缕都用圆雕技法镂空,风穿过时竟有细碎的声响。“这对狮⼦雕了八个月。”守祠堂的老伯说,“先把整石凿出轮廓,再掏空肚子--你看狮⼦的腹腔是通的,这样石头受力均匀,几百年都不会裂。”这便是圆雕,让石头从四面八方活起来的魔法,惠安的石佛、神像多是这般“站”出来的。
再往城郊走,古码头的残墙上,沉雕的船纹还清晰可辨。海浪的曲线是凹下去的,用錾子凿出深浅不一的沟槽,涨潮时海水漫过,光影在凹槽里流动,倒像真有渔船在石上游。“以前渔民出海前,都要在岸边刻艘船,求妈祖保佑。”当地匠人说,沉雕的线条最考腕力,深一分则崩石,浅一分则无神,得像摸鱼的手,懂水的性子,更懂石的脾气。
而在洛阳桥的碑刻上,浮雕正讲述着千年故事。碑文中的“海蛎固桥”传说,被雕成层层凸起的画面:工匠往石缝里塞海蛎苗,蛎壳逐年凝结成天然粘合剂,桥身便与海浪相守了千年。浮雕的刀锋在石板上“起墙”,让故事从平面里“长”出来,连石缝里的蛎壳纹路都雕得历历在目。

这便是惠安石雕的四种魂:圆雕让石头“立”起来,浮雕让故事 “凸”出来,沉雕让线条“藏”进去,影雕让光影“显”出来。一千多年来,惠安人握着錾子,把花岗岩的硬、青石的润、砂岩的柔都摸透了--用大理石雕菩萨,取其温润显慈悲;用花岗岩刻龙柱,凭其坚硬表威仪;连海边的礁石都能凿成鱼缸,石质里的细孔刚好透气,养的金鱼能活十年。
如今的惠安,石雕早已不止是手艺,更是血脉。全县3000多家石雕企业,从祠堂里的牌坊到天安门广场的华表构件,从东南亚的寺庙佛塔到欧洲庭院的喷泉雕塑,每年有上百万吨石雕从这里出海,养活了10万匠人。在石雕艺术博物馆里,年轻匠人用3D 扫描技术复刻古碑,却仍坚持用钢针完成影雕的最后几针--“机器能算准角度,却算不准石头里藏的那口气。”

当夕阳为洛阳桥镀上金边,桥栏上的石将军凝视着往来的集装箱卡车。车斗里,圆雕的石狮与浮雕的幕墙构件并排躺着,影雕的装饰板反射着晚霞,像串流动的石头星河。这便是惠安。石头在这里不是冰冷的建材,是被凿子唤醒的生命,是刻进基因的密码,是让千年手艺在时代浪潮里,依然能发出自己声音的底气。
2006年,惠安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惠安人来说,这不是终点--就像李幼琴女士教徒弟时说的:“石头不会老,只要你肯听它说话。”
福建省著名的石雕产地是泉州市惠安县。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素有建筑之乡、雕艺之乡、石雕之都、渔业强县、食品工业强县之美誉。惠安不仅被列入全国经济百强县,还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石雕之都”。
惠安石雕,中国传统雕刻技艺之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惠安传统石雕艺术充分展现了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惠安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
惠安石雕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多元化的文化紧密相连的。惠安石雕闻名天下,这里每年销售的石雕支撑了半个惠安县的经济。在艺术方面,惠安特立独行开辟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工艺和加工手法,现在,惠安石雕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处遗址,而是石雕艺术终极殿堂的代表。
在惠安随处可见石雕,起床可以在床头柜看到小石雕,出门在大门口见到一对石狮子,进入城市可以看到广场上的纪念碑,路边的车子石,以及花坛两边的花钵以及水钵,可以说石雕已经成为惠安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商品,而石雕的广泛使用也推动了区域产业的持续发展。
惠安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艺人和欣赏者们共同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使惠安这座古城更具神韵风采。
惠安石雕是惠安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

杨氏夫妇 其人其业
走进杨庆聪、李幼琴夫妇石雕工作室、石雕技艺传习所,近距离欣赏他们现场雕刻演示以及传统石雕与影雕作品,琳琅满目的各类石雕摆件,让人应接不暇,或佛龛人物,或亭台楼阁,或山水花鸟,或猛禽走兽,似走进一个石头营造的艺术大观园,惊叹于其至精、至美、至臻雕刻艺术。
一个个人物形象,通过调节运用腕力、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而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方方亭台楼阁造型逼真如实,自然天成;一件件山水花鸟摆件活灵活现,出神入化。中国传统手工制造工艺之精美,在这里璀璨夺目,魅力四射。
石上乾坤,大写意与针点密语的交融。杨庆聪先生独创的"造型大写意,细部小写实" 技法,是对惠安石雕传统的突破性诠释。在《母亲的呼唤》中,他将祖国版图抽象为母鸡形象,三只雏鸟象征港澳台,基座以波浪形曲线隐喻两岸血脉相连。这种"留白"式的处理,让整块石头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容器--母鸡羽毛仅雕刻40%,却通过光影变化在不同角度呈现出振翅欲飞的动态,恰似母亲守望游子的永恒姿态。而在细部刻画上,母鸡瞳孔的微凸弧度精确到0.1毫米,眼睑处的细纹用微型錾刀反复打磨,使石雕在静态中蕴含生命的温度。
李幼琴女士的影雕艺术则是另一种极致。她继承师傅刘碧兰的"针黑白"工艺,在1厘米厚的青石片上,用直径0.3毫米的钢针以每分钟80次的频率凿刻,每平方厘米需扎下200-300个点才能形成灰度变化。其代表作《绣花女》中,少女发丝由2.3万针构成,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清晨薄雾般的朦胧或正午烈日下的清晰,连惠安女头巾上的银饰反光都通过点痕疏密精准还原。这种"石上刺绣"的技艺,使平面的石头获得了摄影般的立体层次,被誉为"会呼吸的石头"。

禅意万象,达摩百相的哲学解构。耗时三年创作的《达摩百相》系列,是夫妇二人艺术理念的集大成者。选用的九龙壁石材天然带有龙纹肌理,杨庆聪先生仅在关键部位雕刻,如达摩的衣褶保留石材原生裂缝,却通过局部打磨使其在特定光线下显现出"衣袂飘动"的视觉错觉。每尊达摩的面部处理堪称微雕艺术典范,眉弓处的肌肉走向精确对应人体解剖结构,眼球采用透雕技法,在眼眶内预留0.5毫米的空间,使光影穿透时产生"眼神流转"的动态效果。
李幼琴女士为每尊达摩创作的影雕背景更具深意。在《达摩面壁》中,她用28种灰度层次表现石壁的沧桑感,青苔的生长方向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北侧石壁点痕密度比南侧高30%,以模拟日照差异造成的苔藓分布。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整个系列成为可触摸的禅宗思想史。
夫妇二人建立的"三位一体"传承体系正在重塑惠安石雕的未来,从技艺到文化基因的传递。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发出了"三维立体教学法"--学生先用3D扫描技术获取传统石狮的结构数据,再通过数控雕刻机制作1:10模型,最后手工打磨关键部位,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无缝衔接。
杨庆聪先生提出的"三术三传"教学法,要求学徒在掌握雕刻技术的同时,必须学习《周易》《营造法式》等传统典籍。其工作室学徒需通过"盲雕"考核--蒙眼雕刻指定石材,仅凭触觉判断石纹走向,这种训练使年轻匠人对石材的感知能力提升40%。
李幼琴将影雕技艺与数字艺术结合,开发出AR影雕系统。手机扫描作品即可触发动态效果,如《惠女赶海图》中的浪花会随手机倾斜角度产生流动变化,使千年技艺在Z世代群体中焕发新生。
在他们的推动下,惠安石雕正突破传统宗教艺术的范畴,实现从工艺品到当代艺术的跨越。杨庆聪先生设计的《丝路帆影》幕墙,将泉州古船的透雕纹样与现代建筑玻璃结合,当阳光穿透时,投射在地面的船影会随时间移动,形成"时空航行"的装置艺术效果。李幼琴女士则在《绣花女》中加入环保理念,影雕少女手中的绣花线采用可降解树脂材料,随着时间推移,线痕会逐渐淡化,象征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变迁。
这种创新不仅获得艺术界认可,更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其工作室年产值超2000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名工匠就业,作品在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屡创纪录。2024年,《母亲的呼唤》以128万元成交,刷新惠安石雕单件作品拍卖纪录。
在庆达石雕厂的实验室里,夫妇二人正在进行革命性尝试,将纳米材料注入石材内部,使石雕表面形成自清洁涂层,同时保留天然质感。这种技术已应用于洛阳桥修复工程,使千年古桥的浮雕在酸雨侵蚀下仍能保持原有色泽。而在数字领域,他们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 "石雕基因库",已完成1000件传统作品的3D建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存证。
技术是一项本领,学术是一种涵养,艺术是一种境界。一块块冰冷的石头,通过一双手、一把刀、一颗心,使之华丽蜕变,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堪称“石业一绝”。
正如杨庆聪先生在《达摩百相》序言中所写:"石之美者,在于其能照见时光的褶皱。" 这对夫妇用錾刀在石头上刻下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呼吸的生命力。当游客在惠安街头抚摸那些会"说话"的石头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材,更是千年匠心与当代智慧碰撞出的永恒光芒。
守正创新 献身石业
錾刀与石头相击的脆响,在杨庆聪夫妇的工作室里回荡了三十年。这声音里藏着两个词:一个是"守",守着千年石雕的根脉;一个是"创",让石头在当代开出新花。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把生命揉进石纹里的执着--他们雕刻石头,石头也雕刻着他们的人生。
让千年刀痕在掌心发烫。杨庆聪先生的案头总摆着块洛阳桥的拓片。北宋匠人在桥栏上雕的海蛎壳,纹路里还凝着泉州湾的咸湿,"你看这刀法,"他用指腹摩挲拓片上的凹痕,"起刀时斜切30度,收刀时轻轻一旋,既让蛎壳有立体感,又不伤石材本身的筋骨。" 这便是他要守的"正"--惠安石雕从晋朝的粗犷、唐末的雄健,到宋代洛阳桥的"精而不繁"、东西塔的"稳而有神",骨子里藏着对石材的敬畏:不硬拗、不滥雕,顺着石纹的性子,让每一刀都落在"该落的地方"。
他复刻的唐代王潮墓武士像,最见这份坚守。原石是块带天然裂隙的花岗岩,裂隙恰好在武士的肩胛处。按现代工艺可填充修补,但杨庆聪先生偏不:"古人遇着这种石纹,会顺势雕成铠甲的褶皱,让缺陷成妙笔。" 他沿着裂隙走向,把原本平整的肩甲刻出三道叠压的弧纹,既藏住了裂纹,又让武士多了份披甲出征的动感。这种"以石为友"的智慧,正是他从洛阳桥的石狮、东西塔的飞天身上学来的--那些宋代石雕,从不追求"完美无瑕",反而把石材的天然肌理化作艺术的一部分,如东西塔的佛像衣纹,顺着花岗岩的层理雕刻,千年风雨冲刷后,纹路愈发温润,像岁月在石头上洇开的墨痕。
李幼琴女士的影雕则守着另一种"正"。她的钢针永远磨得像惠安女的绣花针般尖细,案头的青石片必须是泉州本地的"654#"花岗岩 --这种石头密度均匀,能承载最细密的点痕。"师傅刘碧兰说,影雕的魂在'针随心动',"她捏着钢针在《清明上河图》影雕小样上点刻,手腕悬而不抖,"急了不行,针痕会散;慢了也不行,点会僵。得像海边织网的阿婆,眼里有图,手里有线,心里有潮。"她复原的清代影雕《百子图》,连孩童肚兜上的盘扣纹路都用三种针距表现:近景密如星,中景疏如豆,远景淡如烟,与故宫藏的惠安影雕老件比对,针痕的韵律几乎分毫不差。
守正不是困在旧时光里。杨庆聪先生的工作室有两样"奇怪"的东西:墙角立着宋代《营造法式》的线装本,电脑里却存着3D建模的达摩像。他独创的"造型大写意,细部小写实",正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丝路通海》巨型浮雕中,他用传统沉雕刻出泉州港的古船龙骨,却在船帆处用激光雕刻技术打出纳米级的透气孔,阳光穿过时,帆影在地面流动如浪,古船仿佛真在当代的风里航行。
李幼琴女士的创新更藏在细微处。她把惠安女的"黄斗笠、花头巾"搬进影雕,却给斗笠添了层半透明的树脂涂层,让针痕在不同光线下呈现"晴时亮、阴时暗"的变化,恰似海边天气的阴晴不定。更妙的是她的"影雕 + AR"作品:用手机扫描《惠安女织网》,屏幕里就会跳出动态的渔网--那是她用3D扫描技术把影雕的点痕转化成数字模型,再叠加渔民口述的织网口诀,老手艺突然有了会说话的温度。
他们最大胆的尝试,是给传统佛像"换表情"。杨庆聪先生刻的弥勒佛,没有传统的"大肚敞笑",反而带着三分憨、两分暖,像隔壁会给孩子糖吃的老伯。"以前的佛像要'庄严',现在的人更想从佛里看见自己,"他指着弥勒眼角的细纹,"这道褶子用了七分刀力,深一分显老,浅一分缺了烟火气--佛性里,该有人间的温度。" 这种"亲民佛相" 一推出,竟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治愈系"藏品,连日本寺院都来定制,说 "这尊弥勒,像能听懂现代人的烦恼"。
工作室的窗台上,摆着两排磨秃的錾子,最短的那把只剩五厘米--是杨庆聪先生刚学雕刻时用的。"那时师傅说,雕石头要'三忘':忘时间,忘疲倦,忘自己。"他现在仍保持着"黎明即作"的习惯,天微亮就到工作室,对着石头站一整天,午饭常是个凉馒头,就着石屑的灰味咽下。有次为刻达摩的眼睛,他对着镜子练了三个月眼神,吃饭时筷子都在抖,妻子笑他"眼里只有石头的瞳孔,没有碗里的米粒"。
李幼琴女士的手背上有块淡青色的疤,是年轻时刻影雕太专注,钢针滑到手上扎的。"血滴在青石上,倒像给石头点了个朱砂痣,"她笑着揉了揉疤痕,"从那以后才懂,影雕的点痕,原是要带着体温才活的。"她刻《母亲》时,正逢女儿备战高考,针下的老母亲眼角,便多了几分熬夜缝补的红血丝--那些点痕的密度,竟与她夜里陪读时的心跳频率一致。
他们的日子,像块被反复打磨的青石。没有应酬,少有娱乐,连散步都爱在石材市场转,脚踩过满地石粉,闻着花岗岩特有的"土腥气",竟比闻花香还舒坦。"别人觉得枯燥,我们倒觉得踏实,"杨庆聪摩挲着掌心的老茧,那茧子的纹路,竟和他刻的达摩衣褶有几分像,"石头不会骗你,你对它用多少心,它就给你多少魂。"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杨庆聪正给一尊未完成的钟馗像修眉,李幼琴在旁校对着《达摩百相》的诗集。錾刀轻敲,针痕细点,石头在他们手里慢慢"活"过来。这哪里是在雕刻?分明是把岁月的沉淀、时代的呼吸、生命的热忱,一点点凿进石头的骨血里。
守正,是让千年技艺在掌心发烫;创新,是给老石头注入当代心跳;而献身,是终于明白:最好的作品,从来不是刻成的石雕,而是被石雕雕刻过的人生--像惠安海边的礁石,经得住浪打,也映得出新日,沉默里,自有千钧力量。
在福建惠安这片被石头浸润的土地上,杨庆聪与李幼琴夫妇以錾刀为笔、以花岗岩为纸,将千年石雕技艺化作当代艺术的诗篇。他们的创作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一场与石头对话的生命实践,其艺术成就与荣誉积淀堪称惠安石雕的典范。
杨庆聪与李幼琴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家级、省级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形成了“双大师”的行业标杆。
杨庆聪先生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2017 年与妻子李幼琴同时获得,系泉州首对获此殊荣的伉俪),他身兼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多重身份。其行业影响力延伸至标准制定领域,参与起草《石材雕刻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景观石雕工程技术规程》等国家级规范,并担任福建工程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养分。李幼琴女士同样拥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泉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惠安影雕第二代传承人,她被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聘为常务理事,并以“影响力影雕大师”之名入选泉州市第三层次人才。其艺术理论深度与高校教学实践相辅相成,受聘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院等机构,推动影雕技艺的学术化传承。
夫妇二人的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形成了跨越二十年的荣誉谱系。杨庆聪先生,2004年,砂岩石雕《玉岩观音》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以细腻的宗教造像语言展现南派石雕的温婉特质;2008年,木化石《指日高升》摘得“百花玉缘杯”金奖,将石材天然纹理与雕刻技法完美融合;2020年,廉政主题作品《一身清廉》荣获“陆子冈杯”金奖,以竹节意象传递当代价值;2023年,代表作《母亲的呼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以母鸟育雏的隐喻表达家国情怀;2025年,《五福临门》再入中国美术馆,成为惠安石雕进入国家级艺术殿堂的里程碑。

李幼琴女士,2005年,《百年沧桑》《肖伯纳》分获“金凤凰”设计大奖赛银奖与“争艳杯”银奖;2012年,《绣花女》荣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以2.3万针的细密点刻还原惠安女的生活场景;2018年,《名人风采--费孝通》斩获中国世界遗产工艺美术金狮奖,将影雕技艺提升至文化叙事高度;2023年,《绣花女》与丈夫作品同入国家博物馆,以AR技术赋能传统工艺,实现“石上刺绣”的数字化突破;2025年,《慈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以黑胆石材质雕刻的母亲形象成为当代亲情主题的典范。
他们的艺术实践获得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认可。杨庆聪先生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八闽工匠”等称号,并作为高层次人才代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李幼琴荣获“泉州市三八红旗手”,其工作室被福建省总工会命名为“李幼琴大师工作室”,成为女性非遗传承的标杆。夫妇二人共同出版的《达摩百相》被全国80余家图书馆收藏,以“诗画一体”的形式将禅宗文化转化为大众可触的艺术语言。
艺人的品格和操守,一种生生不息的追求精神。
经年累月地对着一块块石头,一锤锤敲打,一遍遍涂刷,一刀刀雕刻,常人是很难忍受这种枯燥,很难忍受这种味道,在他们闻来却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雕刻与急躁、世俗、奢侈绝缘,他们难得娱乐,不会闲聊,不会炫耀,也不会炒作,把所有心力都用在了雕刻上,他们的雕刻作品都是在岁月中磨砺出来的,在寂寞中熬出来的。他们用一生的时光雕刻,又何尝不是在雕刻他们的人生呢?
尘世喧嚣,他们甘愿做俗世的隐者,隐藏在咄咄的目光之外,隐藏在闪烁的灯光之外,隐藏在哄闹的俗争之外,他们或许落寞在大千世界之外,却精彩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以独有的方式雕刻着生命的真善美。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