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塬村,位于黄堡公社驻地东南四点五公里的原上。共三百七十二人。据传,宋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前,因村的四周低凹,文姓居此地,名“文家圪塔”,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因“圪塔”二字含贬义,更名“文明原”。
文明塬四圣庙(清)位于文明塬村圪瘩组(二组)南,坐北朝南。屋顶为硬山式两面坡。面阔1间3.9米,进深2间4.5米,山墙厚0.39米。各柱隐于墙中,檐柱为方柱,2.74米,柱径0.18米。后檐墙已倒塌,山墙残破。庙内东西山墙上留有壁画,保存较好。
脊檩坊下题字:“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阳月十六日未时立柱上梁大吉大利合社人等敬立。经理督工人张子孝、杨积发、杨生金、杨生智、张兆奎、任开泰、梁积财。木匠陈、萧师杨振海,泥水匠杨口口”。前后檐椽上用苫砖。屋面为青瓦,使用筒瓦、滴水,装饰花脊,螭吻无存。墙体为青砖包土坯心。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
目前根据资料查寻道教三圣母也称三仙圣母是道教中主长生育保护妇女儿童的三位女神的合称,分别为注生后土圣母、九天卫房圣母和九天送生保产圣母。后土圣母,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帝,也称后土娘娘。传说中掌管阴阳、孕育万物、主宰大地山川的先天女神,同时也是支配生育之神,为道教早期六御之一,后期四欲御之一。
我们平常所说的皇天后土中的后土,指的就是后土娘娘。九天卫房圣女,全称九天卫房圣女元君。也称子孙圣母、子孙娘娘,在道教信仰中卫房圣母元君,不仅仅掌管给世间人家送儿送女,保妇女平安生育。保佑小儿一生健康,同时还负责记录人间善恶,有权对其降罪或赐福。
民间一般认为卫房圣母的圣诞是农历的三月二十。九天送生保产圣母,也称九天送生夫人,也是保佑生育的女神,一般妇女生育前,民间会供养送生夫人,祈求保佑母子平安。送生夫人一般有监神大神护法,道教三圣母,很少单独供奉,一般都是三位一起供养。
庙墙上角有四幅图分别是严子陵垂钓:严子陵本名严光,是东汉时期会稽余姚人,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建立东汉后,严子陵避居僻乡。刘秀求贤若渴,派人绘制严子陵人像图四处寻找,后得知他在富春江畔垂钓。刘秀多次派人邀请,严子陵都拒绝了。公元29年,严子陵勉强进京,刘秀亲自拜访,想让他共同治理天下,被严子陵婉拒。严子陵在洛阳期间,力谏刘秀以宽仁治天下。刘秀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睡梦中将腿放到刘秀身上。后来刘秀再次邀他任谏议大夫,他不辞而别,最终隐居于富春江畔,过着农耕渔钓的隐士生活,其“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品质被后世传颂。
朱买臣负薪:朱买臣是西汉人,四十余岁时仍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维持生计。但他胸怀大志,每次砍柴时都将书放在树下,砍柴间隙便拿出来阅读,背着柴薪行走时也会高声诵读《春秋》《楚辞》等典籍。其妻崔氏因贫困且厌恶他这一行为,多次要求离异,朱买臣劝说自己“年五十当富贵”,却遭嘲笑,最终写下休书。后来,朱买臣经同乡严助举荐入朝,因讲解《春秋》《楚辞》受汉武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舜帝教耕:相传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舜的父亲在继母的挑拨下,将舜赶出家门,舜便来到历山脚下定居。有一天,舜在田间垦荒时,一头大象前来用鼻子卷起石块帮他刨地,此后天天如此,舜便训练大象耕地。后来,地里又出现一群小鸟帮舜啄去杂草和害虫。“象耕鸟耘”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也体现了舜帝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他在农耕方面的传说,同时也反映出其孝感动天的品德,他被视为农耕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他游说秦王,多次上书均未被采纳,盘缠用尽后只能穷困潦倒地回家,家人对他十分冷淡。苏秦于是发愤读书,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直流到脚跟。经过刻苦钻研,他终于学有所成,最终联合齐、楚、燕、赵、魏、韩六国抗秦,佩戴了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但是根据文宝员介绍文明塬村三组大老池村,村西边的三圣母庙代表是救苦救难,庙内正中供奉西圣母左右边伴有四大护法神称四圣爷代表是斩妖除魔,庙门口左卧一只石狗守护,庙门口前右边有座小庙土地爷庙拜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喝穿戴。
这个传说的三圣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主要来源于《宝莲灯》传说,为华山神西岳大帝之女,又称华岳三娘或华山圣母。
三圣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女神形象,其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广异记》中的华岳神女篇。在《宝莲灯》故事中,她是华山之主西岳大帝的第三女,本名女华(或姬女华),封号为华山圣母,民间多称其为华岳三娘。
作为华山核心神祇之一,三圣母掌管华山地域,兼具山神与母性神格,在道教信仰中被视为母性、慈悲的象征。其父为西岳大帝少昊,兄长是二郎神杨戬(部分传说设定),儿子为民间故事《劈山救母》的主人公沉香。
三圣母被民间尊奉为“降雨女神”,传说她掌管雨水,能护佑一方农田免受旱涝之苦。在靠天吃饭的年代,通过虔诚祭拜,祈求她赐予适宜的雨水,确保五谷丰登。
这种信仰,是古代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是他们面对不可控的自然环境时,寻求帮助和保护的一种方式。其实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敬畏心依旧在延续,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再依赖它,而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提前预知它,更好的与它一起同生共养。
立于被村民传为四圣庙的三圣母庙前,内心颇不宁静,她经战乱动荡之后,年久失修,残垣断壁,已经破败不堪,只剩左右墙还撑着,前后墙都空了,当年三圣母庙护佑子民的心愿依在山谷回荡: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