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观察者的深情答卷
——季志林《医养结合晚年乐》读后感
作者:李新会
季志林先生的散文《医养结合晚年乐》,既是一篇充满温度的纪实文字,更是一位老兵、老机关干部对民生痛点的深度回应。文章以实地探访为线索,将个人观察与时代命题紧密交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老龄群体的深切关怀,也彰显着一名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作为曾在部队担任正团职、转业后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经常深入一线的干部,季志林的文字自带一种务实底色。他不回避问题,开篇便直击中国老龄化的严峻现实:“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3亿,多数五〇后、六〇后面对‘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的压力”。这种对数据的精准把握,对社会矛盾的清醒认知,源于他长期在行政岗位上注重全局的视野。当听闻兴平市康复综合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时,他没有停留在道听途说,而是实地探访,这种“掌握真实情况”的职业习惯,让文章跳出了空泛议论,有了扎实的现实根基。
从“偶然听闻”到“主动探访”,从院长介绍到老人口述,从硬件设施到服务细节,季志林像一位严谨的调研者,将医养中心的运作模式拆解成可感可知的片段。他重点记录了两位老人的生活状态:95岁的许坤茂对“随时诊治”的医疗服务赞不绝口,91岁的祝敏婷感慨“护理人员比儿女还贴心”。这些来自老龄群体的鲜活声音,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更有说服力。尤其对标准间设施、每日餐食、医护流程的细致描写,让“医养结合”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场景,展现出作者“接地气”的观察功力。
更动人的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作为对农村工作和养老工作“特别上心”的干部,季志林的笔触始终带着共情。他理解独居老人“行动不便、就医难”的窘迫,体谅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更珍视老人们“不孤独、有人疼”的精神需求。当许坤茂老人领他参观房间时,他敏锐捕捉到“室内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的细节,从中读出老人对生活品质的坚守;当祝敏婷说“住在这里心情舒畅,身体反而好了”,他立刻联想到“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这种将个体命运与社会发展相连的视角,让文章超越了普通见闻录,有了更深沉的人文关怀。
文章的价值还在于其提出的建设性思考。季志林没有将医养中心的成功简单归因于“运气”,而是精准指出其核心:“真挚的爱心、虔诚的善心和足够的耐心”。他强调“养老事业不能谋利”,呼吁从业者具备“社会责任心、尊老意识、护理能力”,更期盼政府多部门协同发力。
从部队到地方,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季志林用这篇文章证明:真正的关注民生,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空想,而是用脚丈量土地、用心倾听民声的实践。他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医养中心的样本,更是中国养老事业探索路上的一道微光——这道微光里,有基层实践者的智慧,有老龄群体的期盼,更有一位老兵对“老有所养”的深情守望!
作者简介:李新会,男,原籍陕西兴平,现居咸阳市。1974年入伍,在酒泉卫星基地服役,1987年转业至咸阳市秦都区机关工作,现已退休。热爱书法,文学,喜欢欣赏古文、诗词、散文及小说。近年,不时在朋友圈发点评论或小散文。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