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华:南京保卫战中的铁血忠魂
一罗培永
1937年12月的南京城,寒雨如泣,炮火撕裂了古都的苍穹。在紫金山麓的激战中,一位身着戎装的将领身中数弹,却依旧挥刀向前,最终倒在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他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一位用生命践行“誓与南京共存亡”誓言的抗日英烈。
易安华生于1899年,湖南浏阳人。青年时代的他目睹国家积弱、外侮频仍,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军校中,他刻苦钻研军事战术,始终以“救国图存”为己任。毕业后,他先后参与北伐战争等战役,凭借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从基层军官逐步晋升至旅级指挥官。他常对部下说:“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若国土沦丧,何以面对祖宗?”这份家国情怀,成为他日后血洒疆场的精神底色。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易安华率领259旅奉命开赴前线。在罗店、蕴藻浜等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多次组织敢死队击退日军进攻。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创造性地运用夜袭、近战等战术,以血肉之躯阻滞日军推进,为后方布防争取了宝贵时间。战斗中,他的左臂被流弹击中,部下劝他后撤治疗,他却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此时阵前,旅长与士兵同命!”淞沪会战后期,部队伤亡惨重,他仍坚持率部掩护主力撤退,直至接到转移命令才撤出战场。
同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易安华奉命驻守光华门一带。光华门是南京城东南的重要屏障,也是日军主攻方向之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深知责任重大,战前召集全旅官兵誓师:“光华门就是我们的坟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坦克、重炮猛烈轰击城墙,很快在城墙上炸开缺口。易安华亲率敢死队冒着炮火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断了,就用石块、拳头搏斗,一次次将突入城内的日军击退。
12月12日,日军再次集中重兵猛攻光华门,城墙多处坍塌,局势岌岌可危。易安华不顾副官劝阻,登上城墙指挥作战。激战中,他被日军机枪射中腹部和腿部,鲜血浸透了军装。部下想要将他抬下战场,他却推开众人,指着前方怒吼:“守住阵地!我死不足惜,勿忘国仇家恨!”话音未落,又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易安华壮烈牺牲,年仅38岁。他的遗体在战火中遗失,再也未能寻回,只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忠勇传奇。
易安华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如今,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湖南浏阳烈士陵园等地,都有纪念他的展陈,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回望历史,易安华与无数抗日先烈一样,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没有退缩,没有屈服,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正如易安华在日记中所写:“我辈今日流血,是为后世子孙不流血。”这份舍生取义的精神,穿越八十余载风雨,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先烈,珍爱和平,方能不负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
浏水英魂赴国殇
黄埔砺剑志轩昂
淞沪浴血摧锋锐
京阙横戈守国疆
弹雨穿身犹怒吼
城垣碎骨亦甘当
丹心未共青山老
化作星辰照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