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七星引魂
祁寒川的铜钱剑在空中嗡鸣,组成的光幕将黑水阻隔在外。他迅速从褡裢中取出七盏青铜油灯,按北斗方位摆在地上。灯芯浸过黑狗血,点燃时腾起幽蓝火焰。
"天枢守魂!"第一盏灯骤然大亮,照出地下伸出的手臂上缠绕的红线——每根都系着枚铜钱,正是《鲁班书》里记载的"买路钱"。
恶灵们的哀嚎声中,祁寒川瞥见阮承嗣正用匕首划破手掌,将血滴在假山石上。那石头突然裂开,露出里面埋着的青铜匣子,匣面刻着"镇煞"二字却布满裂缝。
"阮老爷!"祁寒川大喝,"你可知开匣便是永世不得超生?"
阮承嗣癫狂大笑,脸上的皮肉竟开始片片剥落:"二十年...我等了二十年..."他的声音突然变成尖细的女声,"祁先生不妨看看匣中物?"
青铜匣自动开启的瞬间,整个阮府的地面剧烈震动。祁寒川看见匣中竟是颗仍在跳动的心脏,表面覆满金色符咒——那是风水师以毕生修为结成的"锁龙印"。
"原来如此..."祁寒川冷汗涔涔,"逆杖穴下还压着条阴龙!"
穿红嫁衣的少女飘到青铜匣前,白骨手指轻抚那颗心脏:"爹用自己心脏镇住阴龙,阮家却挖出心脏,把尸身倒吊在井里..."她突然转头,黑洞洞的眼眶"望"向祁寒川,"先生可听过'逆阴阳局'?"
祁寒川猛然想起《青囊奥语》的记载:若将风水师尸体倒悬于龙眼之位,其怨气可逆转方圆十里阴阳。此刻七盏油灯同时暗了一半,地面渗出更多黑水,水中浮现出数十具身披嫁衣的白骨。
"今日是甲子年寒食夜。"少女的嫁衣无风自动,"一甲子轮回,该让阮家尝尝'阴龙翻身'的滋味了。"
第五章 因果镜
正厅的梁柱突然断裂,瓦片雨点般砸下。祁寒川咬破舌尖,将血喷在铜钱剑上,剑身顿时金光大作。他抓起梳妆台的八卦镜,镜面虽裂却映出二十年前的景象:
年轻时的阮承嗣带着家丁,将一位青袍术士绑在槐树上。术士脚下是刚挖好的墓穴,穴中竟已躺着个穿嫁衣的少女——正是如今的红衣厉鬼。
"颜师傅,您女儿自愿殉穴,您就成全这桩逆杖吉穴吧。"阮承嗣笑着往穴中倒石灰,"您放心,您的心脏我会好生供奉..."
景象突变,祁寒川看见老周偷偷将五色土埋入棺底;看见阮承嗣每晚在井边用处女血喂养那颗心脏;看见小荷发现秘密后被勒死在闺房...
"现在明白了吗?"红衣厉鬼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阮家靠逆阴阳局富贵六十年,今夜该血债血偿了。"
祁寒川突然将八卦镜砸向青铜匣。镜面碎裂的刹那,那颗心脏上的金符全部剥落,地下传来闷雷般的龙吟。阮府所有门窗同时爆裂,阴风裹着枯叶形成龙卷。
"你故意引我来解局?"祁寒川在狂风中大喊。
厉鬼的笑声混着龙吟:"颜氏血脉死绝前,阴龙不会真正苏醒...除非找到另一个风水师献祭。"她的白骨手指划过祁寒川脸颊,"多谢先生替我解开最后一道封印..."
假山石轰然炸裂,井口喷出丈余高的黑水。阮承嗣的身体像破布般被卷入龙卷,空中回荡着他最后的惨叫:"颜素问!你爹发过毒誓永镇此龙..."
名叫颜素问的厉鬼突然显出生前面容,竟是个眉眼如画的少女:"爹的誓言是'颜氏血脉不绝,阴龙永世不醒'。"她温柔地抚摸青铜匣,"可他不知道,我死时已怀了阮家的孽种..."
黑水吞没阮府的瞬间,祁寒川将最后一张符贴在八卦镜碎片上。金光爆闪中,他听见颜素问的叹息:"先生走吧,您袖中的《葬经》真本...不该陪葬..."
三日后,祁寒川在十里外的乱葬岗醒来。怀中八卦镜碎片映出阮府原址——如今是个巨大的天坑,坑底积着腥臭的黑水,水面偶尔冒出几个气泡,像有什么东西在下面呼吸。
他翻开《葬经》最后一页,发现多了行血字:"逆杖求吉,终成凶穴。人心若阴,龙脉亦邪。"
(全文完)
————
后记:风水之镜照人心
写完《逆脉诡葬录》最后一个字时,窗外恰逢惊蛰雷响。案头罗盘的磁针微微颤动,仿佛那口吞噬阮府的天坑仍在某个维度呼吸。这个故事从最初的"逆杖穴"设定到最终呈现的因果轮回,恰似一场跨越阴阳的堪舆。
关于风水设定:
文中"逆阴阳局"的灵感源自湘西某处真实存在的"倒葬坟"。2018年笔者在黔东南考察时,曾听当地傩戏艺人讲述"棺椁倒悬三寸,可改一脉气运"的秘术。这种将风水术极端化的做法,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强行逆转。《葬经》云:"顺势者昌,逆天者亡",阮家之祸不在逆杖穴本身,而在以活人殉葬的逆天之举。
关于人物原型:
颜素问这个角色糅合了三位历史人物的影子:唐代风水师严君平之女(传其为父殉葬)、明代《酉阳杂俎》记载的"镜中女"(通过铜镜复仇),以及清代袁枚《子不语》中怀胎化厉的"缢鬼"。她衣袖间的槐花香,其实暗合古代"槐树招鬼"的民俗认知。
关于核心隐喻:
故事里反复出现的八卦镜碎片,象征着风水术的双重性——既能照见龙脉吉凶,亦可成为操纵阴阳的凶器。当祁寒川最终砸碎铜镜时,实则是打破了风水师"改天命"的妄念。那些流入地缝的黑水,何尝不是阮家六十年积累的业障。
特别要说明的是,文中"阴龙"并非传统风水概念,而是笔者对《淮南子》"阴气为龙"说的文学化演绎。真正的地理师都明白,所谓龙脉凶吉,十之八九系于人心正邪。就像阮府门前那两株枯槐,雷劈只是表象,根系早被尸油腐蚀才是真相。
最后分享个写作时的异事:某夜修改第五章时,电脑突然黑屏,重启后文档竟多出段描写青铜匣的文字。次日查证《道藏》,才知所述纹样与明代"镇心匣"完全吻合。或许某些故事,本就沉睡在龙脉深处,只待有缘人执笔如执罗盘,将其从时光淤泥中打捞而出。
谨以此文,祭奠所有成为风水道具的亡魂。
—— 作者于甲辰年惊蛰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