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蔡内的“贞孝”坊,在1966年那个非常的年份,遭到了相似的境遇。但时过18年后,1984年,凤栖杜氏祖姑的族裔后人看准时机,重建“贞孝”坊,并增建了碑记亭和祭拜亭,改善了牌坊周边的环境。2024年,又扩大牌坊园区范围,建成崭新的“贞孝”园,让耸立园中的“贞孝”坊,继续成为道德楷模的标志,昭示世人。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一直对贞节和孝悌重视有加。到了清朝,清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推广节孝道德,将孝道纳入选官制度,设立孝廉方正科,将孝行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这种制度既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举孝廉传统,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对符合贞节标准的妇女给予表彰,通过赐建牌坊、刻立碑文、记入朝廷档案或地方志、公开宣扬事迹以至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等方法,大力加以倡导。清朝末期,这些做法并不因为政府内外交困而受到影响。
方圆不到50里的范围内,前后不到10年,由同一位官员呈报三位女性的节孝事迹,树建三座牌坊,这就不能不说到杜中士这个人,以及他和道光皇帝的关系。杜中士高中进士后,长时间在朝为官,历任翰林院御史等职,为人正派,履职勤奋,且一直待在道光皇帝身边,君臣关系融洽,彼此了解。因此,多少有点近水楼台之便。比如对于杜晦的表彰,已经超越了朝代的界限,且时间过去300多年,但道光皇帝并不介意越朝的尴尬,也不计较时效的问题。这与杜中士的竭力推荐、果断呈奏有关,也与道光皇帝对杜中士的高度信任分不开。
乡野山村有人物,女子人生有事迹,但京城路途遥远,皇帝高高在上,谁来传递消息,怎样下情上达,这也是个问题。杜中士为自己的十二世祖姑呈奏,因祖姑懿德世代传承,裔孙其心可鉴,且与皇上关系直接,当然方便。而庄时娘呢,刚好有个儿子与杜中士同窗,且情义深长,这个关系够铁的,陈金城一经提出要求,杜中士恐怕都不好推辞。黄蓉花则有出息的子孙,特别是那两个孙子,家财万贯,庄园成片,且炉田王家与凤栖杜氏早年也有一些往来话题,最终实现所愿。再看三个牌坊的时间顺序,1834年的凤栖杜氏祖姑赐封在先,树起第一座牌坊,雷震四方,声名远播。1835年的岭头庄时娘旌表建坊紧随其后,又推一波节孝热浪。最后是马甲炉田的黄蓉花,也如愿以偿。因地域相近,消息互通,前面有榜样,后面接着上,遂成其事,蔚成其观。
作者简介
杜稚水,福建泉州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与书为伴,乐于阅读写作。多年来陆续在各级各类报纸、刊物、网络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已出版散文集《错位欣赏》《秋日逐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