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鞋大约是人们早于衣帽的第一穿戴,渔猎时代的人们为了在追赶野兽中避免脚板被刺钉戳伤,便想到了用兽皮包脚,这就是鞋的起源。后来为了便于雨天出行,又发明了雨鞋。那么宜兴人为什么把雨鞋叫做套鞋呢?这里边有个故事。
相传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我们这里是孙权执掌的吴国。孙权之妹孙尚香不爱红妆爱武装,打算成立亲兵,以便能在用得着的时候,大可为国出力,小可只身自保。妹妹的想法得到了哥哥的支持,吴侯孙权想起自己担任过县令的宜兴,便把宜兴太华划送给孙尚香作了汤沐邑。这样孙尚香终于在太华建起了三百人规模的中国第一支作战女兵部队,并亲自担任校尉。从此在苏南第一峰的障山(今茗岭)之麓,出现了一块女子演兵场。每当曙光初照山雾缭绕,戎装女儿去娇柔,飒爽凤姿显英豪。骑马开弓,刀光剑影,流尽了香汗,练出了硬功。后来这支部队多次出征,屡建奇功,在赤壁之战中也大展了风采,现在太华上了年纪的人说起来,还有板有眼。
再说吴国太听说孙尚香要练女兵,也来了劲头,预先对孙尚香说,等你开练了告诉我,我要去看看的,孙尚香高兴地答应了。孙尚香带着从民间和难民营选来的姑娘们来到太华后,先是平地建营房和操兵场,后来为了减轻地方政府负担还与当地百姓一起开荒种地,深得群众好评。一天吴国太终于来了,又是坐船又是换车,一路旅途劳顿到达太华已经齐夜了,但依然兴致勃勃决定第二天观看演兵。不料半夜里下起了小雨,孙尚香知道母亲决定了的事是不能改变的,不要说下雨,就是下刀也不行,于是悄悄起来作了安排。
第二天一早,孙尚香对吴国太说母亲观兵等天晴了吧,吴国太说不行,既然你练的是作战部队,那么军营就没有晴雨,战场也不分男女。如果敌人来了,你也叫他等天晴了再来?今天我正好看看你这娘子军是打铁的还是绣花的。不用担心我淋雨践泥,我有雨伞和帛屐呢。孙尚香说我就知道风雨阻不了母亲的,你带的便伞便屐那上得了场面。今天演兵场上不光有女兵,还会有不少太华百姓呢,因为都知道母亲今天要观兵。尤其是太华的竹工,他们还连夜为母亲赶制了雨中观兵三大件呢。吴国太说还有三大件呀,难为他们了。
于是吴国太梳洗打扮出来,三大件早在营门候着了。第一件是太华雨亭,太华雨亭用竹篾编织,两面水法,像个小房子,用四根竹杠做活动立柱,竹杠横过来往亭檐里一插,四个人就可以抬着太华雨亭行走。第二件是太华竹轿,太华竹轿就是一张竹椅,靠背可以向后倾斜,两边各有一根竹杠,竹杠放在前后四人手里,竹轿就可以被抬起行走,后来太华竹轿发展成了专供老年人纳凉的躺椅。第三件是太华套屐,太华套屐与一般的帛屐不同,一般的帛屐是将鞋底做成厚木式,将丝帛做的鞋帮钉在厚木上,这样脚就可以不沾烂泥,比叫屩1的草鞋好。东汉刘熙《释名》说:“帛屐,以帛作之,如屩。屩不可践泥,屐可以践泥也。”后来鞋帮无跟成了拖鞋便叫做木屐。太华套屐的底是用竹板拼起来的,像我们今天的竹砧板一样,有两公分厚,比帛屐的木底更大,鞋帮也是用细竹篾编起来的,防水。吴国太在室内木地板上穿的软底鞋不用脱,直接就套了进去,感觉非常好。
后来太华人又将太华套屐用桐油油漆一遍,使其防水性更好。因为不用脱鞋穿,特别是在冬天,有很好的保暖功能,这样太华套屐很快就在当地被广泛使用并逐步向各地普及。宜兴人口语化,将屐说成鞋,这种专用于雨天穿的套在鞋子外面的鞋子便叫做了套鞋,太华人直到解放初还在用。近代出现了橡胶雨鞋,我们宜兴人还叫它套鞋。有意思的是,外国人初发明橡胶雨鞋时,却也是穿在皮鞋外边的,后来才单穿。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