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是一首非常契合建军节主题、情感真挚且艺术性很强的佳作。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各誉委员、著名文学评论家包明德先生对这首诗的评价:
1. 鲜明的对比,深刻的主题:
诗作的核心力量在于第一、二段,对国内和平、幸福、琐碎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花裙、风筝、菜市场、温粥),与第三段对国外战火纷飞、家园破碎、生命受威胁的惨烈画面(硝烟、碎玻璃、母亲保护婴儿、惊恐的眼睛、断壁残垣)形成强烈而震撼的对比。这种对比直观地揭示了和平的可贵,并自然引向对和平守护者的歌颂。
第四、五段点明主题——这“熨帖安宁”的寻常幸福并非凭空而来,正是边防战士(哨所钢枪、界碑迷彩)用青春、坚守和牺牲(名字刻在边关、思念藏进信封)铸就的屏障,将“风雨”挡在国门之外,才有了“万家灯火的温馨”和“安心地接过第一缕光明”。深刻阐释了人民军队与人民幸福生活的因果关系。
2. 意象生动,画面感强:
和平意象:“花裙”、“滚落的风筝”、“带露珠的黄瓜”、“奶奶瓷碗里的温粥”等意象,充满生活气息和温暖的烟火气,亲切感人,精准捕捉了和平年代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
战乱意象:** “硝烟咬碎玻璃”、“母亲用脊背撑起晴空”、“盛着废墟和惊恐的眼睛”、“找不到路径的鸽子”等意象,触目惊心,极具冲击力,生动刻画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无助。
军人意象: “哨所的钢枪映着朝红”、“界碑旁的迷彩与青草并肩立挺”、“青春的脊梁”、“撑起万家灯火”等意象,塑造了边防战士坚定、可靠、充满生机与力量的光辉形象,饱含敬意。
3. 情感真挚,层层递进:
情感从开篇的宁静祥和到目睹战乱时的震惊与心痛,再到对守护者的由衷敬仰,最后升华为对幸福来源的深刻认知和感激。情感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能有效引导读者共鸣。
4. 语言亲切,富有诗意:
* 语言质朴而不失优美,如“风掠过窗棂”、“吆喝漫过晨雾”、“露珠乱滾”、“硝烟咬碎了…玻璃”、“把思念藏进信封”等表达,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诗意和想象力。
运用了比喻,“像奶奶瓷碗里的温粥”、拟人(“硝烟咬碎”、“鸽子找不到”等修辞,增强了表现力。
5.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 以“风”起兴,贯穿全诗,连接起安宁、战乱与守护的不同画面。
从“寻常的清晨”开始,经历“新闻里的画面”的冲击,最终归结到“子弟兵把风雨挡在门外”的根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结尾“幸福从不是凭空降临,是子弟兵把风雨挡在门外的回音”是对全诗意旨的升华,点题有力,且与开篇的安宁形成因果呼应。
6. 紧扣建军节主旨:
* 完美符合了纪念建军节、联系幸福生活、对比战乱苦难、激发对军人敬爱的要求。它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象的画面对比和深情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民军队存在的伟大意义和价值。
总结:
《八月的风》是一首成功的建军节献礼诗。它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在安宁与战火的强烈对比中,深情讴歌了人民子弟兵作为和平守护者的丰功伟绩,深刻揭示了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必将唤起读者对军人的崇高敬意和对和平的倍加珍惜。它亲切感人,意蕴深长,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