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先生提出“三和教育”——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这种教育状态不仅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指向教育整体的和谐以及教育中的每个人与 天地万物的和谐。今天我想在他的基础上延伸一步——主动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当下的教育现实是眼下的现实是“主动”太难,就学生来说小学阶段学生还能积极向上,到了初中部分学生主动性就不足,到了高中已经相当一部分学生躺平,到了大学躺平的学生越来越多。就学校领导来说,主动作为,科学的主动作为的领导越来越少,责任困难推给下属,功劳荣誉归于自己的领导越来越多。就教师来说,在学生、家长、社会和领导四重压力下,得过且过也是越来越多。所以,从总体上说教育和谐越来越少,每个人从教育和谐里得到的幸福也是越来越少。
在这里我不是夸张,大学阶段学生抑郁现象越来越多。学生抑郁现象爆发在大学,其实根源在于家庭,过程在于大学之前的教育过程。再看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的阶段的课堂流程,有多处是能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的,探究的幸福的,不要说主动的探究达到的和谐,就连被动的和谐又有多少处呢。更可怕的是,就我自己所见来说,我身边的中小学教师抑郁的也越来越多,一个抑郁的老师能带出一群健康发展的学生吗?真的无法想象。
每个领导都渴望自己身心健康,学校和谐发展;每个老师都渴望自己身心健康,师生和谐发展;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学业和谐发展。当然,社会也都希望教育能够和谐健康,培养出和谐健康幸福发展的下一代。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把握两个字那就是“主动”,如果把握四个字,那就是“主动和谐”。
就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主动发展的老师肯定是和谐的老师,肯定是身上带光的老师,是抗打击能力极强的老师,是能够温暖自己也暖暖学生的老师。主动发展的自己的学生也肯定是和谐幸福的学生,是身心健康的学生,是能够助己而且助人的学生。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会抑郁吗?肯定不会;会幸福快乐吗?肯定会。
那么,在应试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做到主动和谐?
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应该“特区”的概念和“场”的概念,或者把二者合在一起“特区场”的概念。在整个大社区中,学校应该是个特区——道德主动示范的特区,专业主动发展的特区,主动成人成才的特区,主动进行文化建设与输出的特区。这样的特区自带动量场,道德示范场,专业高地场,文化建设场,人才养育场。在这个特区里,在这个特区的强力场同化下,在学校里,人自己的生命是和谐,与别人的生命是和谐的,与万物的生命是和谐的。当孩子们在这样的“特区场”长大,当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特区场”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底色,成为他们在成年痛苦回忆时的温暖,甚至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我想这是孟国泰先生提出“三和教育“的旨归,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尽的责任。
孔子当年在“四子侍坐”中赞叹的“沂水春风”里,我想就有人与自己生命的和谐,与别人生命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和谐。孟子在见齐宣王时提出天下大同的和谐,里面的庠序之教就是教育本身的和谐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孟子见齐宣王,哪个不是主动去追求的呢?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何尝不是一种屹立于天地万物主动而为的和谐。
所以说,“三和教育”是人自己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动和谐”则是更体现出人作为生命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这就是孟国泰先生提出教育的应该有的状态,应该有的目标,也是教育应该有的途径。
作者简介
贾振才,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鹤壁市名师,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完整的教学历程,现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曾兼职鹤壁市鹤山区语文兼职教研员和鹤壁市高中学段语文兼职教研员,有教学专著《语文“读写一体化”课堂体系》出版,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在全国做语文课堂、班主任成长等相关讲座一百多场。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