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不夜城
作者:梁平林
驼铃渐远接霓虹,丝路新开不夜宫。
十里丹霞燃作火,一城紫气织成蓬。
幡旗隔岸迷星雨,歌舞连场动煦风。
欲问祁连山顶月,可曾识得此灯丛?
评析老师:任武德
这首《甘州不夜城》是一首咏景抒怀诗,作者以游览甘州府城为背景,以府城古今“时空交织”为线索,通过对甘州府城夜景繁华盛况的描写,展示了古今甘州变迁的意象碰撞与融合,字里行间藏着丝路的历史纵深与现代的活力。从谋篇布局、创作手法及意境表达三个方面解析如下:
一、谋篇布局完整
1、时空交织。诗中通过“驼铃”(古)与“霓虹”(今)、“幡旗”(古)与“灯丛”(今)的意象叠加,将古代丝绸之路的悠远与今日不夜城的繁华串联,形成“古今对话”的张力。
2、动静结合。“驼铃渐远”是动态的时空推移,“霓虹”“灯丛”是静态的夜景铺陈;“幡旗隔岸”是静景,“迷星雨”“动煦风”则赋予景物动态感,让画面既有稳定的根基,又充满灵动气息。
3、虚实相生。“丹霞”“祁连山”是实写地域特色,“紫气”“星雨”是虚写吉祥氛围与灯光美感;“驼铃”“幡旗”是历史的“虚”,“霓虹”“歌舞”是当下的“实”,虚实交织中拓宽了意境的层次。
4、情景交融。全诗写景皆含情,如“燃作火”的丹霞暗含赞叹,“动煦风”的歌舞透着热闹,尾联对“祁连山顶月”的设问,则将对古今变迁的感慨融入景物问答中,景与情自然相融。
二、写作手法巧妙
1、对仗工整。颔联“十里丹霞燃作火,一城紫气织成蓬”、颈联“幡旗隔岸迷星雨,歌舞连场动煦风”,句式工整,词性相对(如“十里”对“一城”、“燃作火”对“织成蓬”),符合古典律诗的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2、炼字精准。句中“接”、“燃”、“织”、“迷”等字,精准凝练,既承载意象,又推动情感,一字传神。
3、拟人惟悄。诗中“歌舞连场动煦风”中,“动”字赋予“煦风”以感知,仿佛风也被歌舞感染;尾联“可曾识得”将山月拟人化,使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让问句更具抒情性。
4、比喻生动。将夜晚的甘州府城夜景比作“不夜宫”,将丹霞地貌比作“燃作火”,将满城灯火与氛围比作“织成蓬”(华盖),将灯光比作“星雨”,使抽象的“繁华”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增强视觉冲击力。
三、意境构思优美。
首联:“驼铃渐远”呼应古丝绸之路的记忆,驼铃声象征着远去的历史回响;“霓虹”则是现代夜景的标志,“接”字像一条纽带,将消逝的过往与璀璨的当下串联,暗写甘州从丝路古道到不夜新城的蜕变。“丝路新开”中“新开”有“重焕生机”之意,点出甘州甘州府城在新时代的复兴;“不夜宫”以比喻点题,将夜晚的府城区比作永不熄灯的宫殿。
颔联:“十里丹霞燃作火”聚焦甘州标志性的丹霞地貌,以“燃作火”的动态比喻,写丹霞在夜色或灯光映照下,如火焰般炽烈绚烂,既贴合丹霞的赤红本色,又赋予景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城紫气织成蓬”中,“紫气”常与吉祥、繁盛相关,这里代指满城灯火与热闹氛围;“织成蓬”则将灯光、人气等抽象景象化为具体的“华盖”,仿佛全城的繁华被编织成一片璀璨的天幕,呼应“不夜宫”的华丽感。
颈联:“幡旗隔岸迷星雨”中,“幡旗”是古丝路的典型元素,暗合历史;“星雨”喻指灯光璀璨如繁星洒落,“迷”字既写幡旗与灯光交织的朦胧美,也暗含人在美景中沉醉的状态,古今意象在此交融。 “歌舞连场动煦风”以“连场”写歌舞不断的热闹,“动煦风”则用拟人手法,写温暖的风仿佛被歌舞惊动,侧面烘托现场人气之旺、氛围之热烈,让“不夜城”的活力具象化。
尾联:以“祁连山顶月”为设问对象,山月自古不变,是历史的见证者。问它是否认得如今的“灯丛”,既以山月的“古”反衬灯火的“新”,又通过拟人化的问句,将古今对比推向高潮——昔日丝路的苍凉与今日不夜城的繁华,在山月的注视下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余韵悠长。
全诗以景串史,以情融景,在丹霞、祁连山、驼铃、幡旗等地域与历史符号中,注入霓虹、灯丛、歌舞等现代元素,让甘州的“古”与“今”在夜色中和谐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