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课堂的幽深回廊中,知识常如单向倾泻的瀑布,教师是唯一的源头,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容器。当“教”的权威遮蔽了“学”的光芒,个体差异被统一进度所磨平,学习的尊严与自主性便悄然流失于无形。朱思启先生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领衔县域教研团队历经十余载实践探索,凝练出“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当堂评测”十六字教学诀,其内在逻辑并非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优化,而更闪耀着深切的人性化光辉——它是对学习主体尊严的唤醒,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是对即时激励力量的深刻把握。
一、学案导学:归还学习主体权柄,奠定人性化基石
朱思启教育思想以“学案导学”为起点,其核心价值在于彻底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的历史性转向,是在学生学习初期没有会学之前的学习导引,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措施策略。学案非教案之简单变体,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地图”,清晰勾勒“学什么”与“怎么学”的路径,内容中还包含“学到什么程度”“学的怎么样”。在对应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要求,以提高学习效率。它首先尊重了学习节奏的个体差异。当每位学生依据学案指引,以契合自身认知步调的方式预习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便从教师手中真正归还给学习者本身。学案如同无声的引导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点,有效消解了传统“齐步走”课堂中“吃不饱”与“跟不上”的群体性焦虑,使每个个体得以在自身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稳步前行。
更深层地,“学案导学”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能动性。当学生手握学案,带着明确目标与初步思考走进课堂,便不再是等待“被灌输”的客体。自学环节的独立思考,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与问题求解的场域。这种基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是对学习者主体意识与求知欲的根本尊重,为后续的小组合作与展示奠定了坚实的认知与心理基础。学案导学所构筑的,正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基石。
二、小组合作与展示点拨:在共生关系中重构课堂伦理
“小组合作、展示点拨”作为十六字诀的核心环节,其人性化光辉集中体现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与重塑课堂伦理之上。
朱思启倡导的“捆绑式小组评价”策略,将个体学习置于协作共生的网络之中。小组成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个体成功的价值在群体贡献中被放大,而暂时的困难则在同伴互助中得以消解。这种机制有效消弭了传统课堂中个体竞争带来的孤立感与挫败感。学困生在小组中不再是沉默的边缘者,在四人小组中有对子的帮扶,是互助关系,而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点滴进步都能得到同伴的即时认可与鼓励。在协作中,会的帮后进生就是学即用,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更在真实的互动中体悟倾听、理解、表达与互助的深层价值——这些恰是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品质。
展示点拨环节则赋予学生平等表达与获得尊严的权利。
当学生自信地站上讲台,清晰阐述对子、小组的学习思考结晶,其观点被看见、被倾听、被回应,这本身就是对其学习主体地位的最高认可。教师的“点拨”摒弃了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在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处提供关键支撑。这种互动模式重构了师生、生生关系,课堂不再是知识单向流动的管道,而成为智慧共生、情感交融的生命场域。
课堂中特别注重过程评价。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过程中,关于小组的人数是4人还是6人,其中经过5年的反复实践最终是4人最科学,优良中差即1234号,两两结对,也就是展示过程中的几号得几分(特别精彩之处教师可以适当加分),即时反馈鼓励,课堂过程得分再加上当堂评测中的课堂终结性评价得分,实现当堂反馈。运用好周评、月结、期中、期末表彰以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我们用的是词“展示”,而不是“回答” ,词意不同。
三、当堂评测:即时反馈构建激励循环,守护学习热情。
朱思启教育思想中最具洞见的环节,在于将“当堂评测”置于教学主线的核心地位。它直指课堂核心命题:“学得怎么样?”传统教学中延时、模糊的评价反馈,教师是管“教”不管“会”,反正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常常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坠迷雾,挫败感悄然累积。当堂评测则构建起一个精准即时的“教-学-评”闭环。通过精心设计的、紧扣当堂目标的评测任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迅速、清晰地呈现。这种即时性反馈如同学习的“导航仪”,使学生能立刻知晓自身理解的优势与盲点,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避免错误认知的固化。教师则能精准把握学情,动态调整后续教学,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高效循环。
更为关键的是,当堂评测与即时激励紧密结合,为学习热情提供了持续动力。每一次评测成绩的呈现,都是对学生努力与成效的即时肯定。成绩是本节课的终点,也是下一节课的起点。当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本节课的进步与收获,其内在效能感与学习自信心被有效激发。这种基于具体成就的即时正向强化,远比空洞的表扬更能滋养持久的学习动机。当堂评测的人性化光辉,正在于它关注学习的“效度”与“温度”,将冰冷的评价转化为温暖的成长助力,守护了学生持续探索知识世界的好奇心与热情。
朱思启“小组合作当堂评测”十六字教学诀所蕴藏的人性化光辉,是对教育本真的深情回归。它超越了单纯技术层面的革新,其精髓在于将每一位学生视为鲜活、独特、拥有无限潜能的个体予以尊重。学案导学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权杖,小组合作在共生互惠中重塑学习伦理,展示点拨是个性的张扬、是学情的检验、是教师用金贵语言的引领开悟、是素养的提升,当堂评测则编织起即时激励的循环网络,守护着学习热情不灭的火焰。这种思想深刻呼应了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中“最近发展区”的智慧,也彰显了人本主义教育对个体潜能与价值的高度尊重。
当我们的课堂不再追求整齐划一的效率假象,而是珍视每一份思考的独特性;当评价不再制造焦虑的筛选,而成为照亮成长路径的温暖光芒——教育便真正回归了其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成就生命的本真使命。朱思启教育思想所昭示的,正是这样一条通往人性化课堂的澄明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学习不再是沉重的负担,教室成为每一个生命舒展思想、体验尊严、收获成长的温暖家园。
作者:王德增(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