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川田二河东北二十里处的中洲湖畔,有一个叫白果树的大村子。白果树地处天、汉、应三县交界点上,汈汊湖、龙赛湖、白湖、南湖。四面环绕,水网交错,芦苇丛生,交通方便,安全隐蔽。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天汉地委、县委、第四团队的党政军机关曾驻扎在白果树附近的陡埠头,这里曾经是抗日的前沿阵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所属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天汉人民开展革命活动的老根据地之一。
1948年秋,解放战争节节取得胜利,国民党临近崩溃。为了早日解放武汉,加速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江汉军区二地委城市工作部(部长邱肱良)、中共天汉县委城市工作部(部长陆天虹)和中共天京潜县委城市工作部(部长林涯萍,田二河陡埠人),先后进驻白果树村,在这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指挥城工战士与敌人进行无形的斗争。地、县城工部是当时对敌占区(重点是武汉)开展地下工作的专门机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安全畅通的地下交通线路并保障稳妥运行。
天汉县委城工部及京潜县委城工部白果树驻地,其主要活动范围是西至天门县张家湾,东至汉川县陡埠头一带;从城工部驻地到武汉江城,不论走那条通道,都得水陆兼程,一个来回一般需要三天时间。根据当下的革命形势,新四军五师十五旅在汉川垌塚等滨湖地区建立了红色根据地,专门设置有两条秘密地下通讯联络线路。一条是靠近山区,从天门蒋场经大兴场、奈场、吴家场、青山、石河边、九真、皂市至汉川垌塚。另一条则沿靠河区,从天门蒋场、刘家台、罗江、徐马湾、黄潭、小板、卢市、净潭至汉川垌塚。传递信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将三尺长竹节打通,信藏在里面,用泥巴封口当拐杖用;第二种是编一个夹层竹篮子,信藏夹层内,上边再盖上野菜或菱果藤叶等作掩护;第三种是派女交通员把密信搓成条藏在用于插“芭芭头”的发簪管内,以头发起隆部分作掩护。
自1938年新四军第四团队来天汊湖区打开局面后,遂成立了“抗日十人团”天汉行委会临时政权,建立了军事指挥部,并铺设了两个交通站:分水一带由朱华光任交通站长;二河一带由周运兆任交通站长。送信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靠群众放哨传信;二种是由纵队交通传信;三种是以秘密方式藏于固定地点(如土地庙祭台、老砖墙、树洞等)由专人取信、传信。
分水交通站与二河交通站主要承担着以下任务——
一是情报传递:交通站通过密写、代号等方式传输作战指令与敌情动态,确保各级党组织之间的信息畅通。例如,蚌湖交通员程序林以开杂货铺作掩护,这处交通站经常传递情报给省委组织部。
二是人员接送:交通站负责护送重要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确保他们在敌后安全转移和执行任务。例如,交通员陈锐夫与匡登岌之间秘密巧妙传递信息,确保了二河汈汊及湖区一带抗日救国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物资转运:交通站另外还负责运送各类作战物资和生活用品,支持前线作战。例如,二河一带的虾集交通站开辟新路线,确保了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不断。
四是宣传动员:交通站在民众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瓦解伪协军、动员乡间集镇上的开明士绅参加抗日斗争。例如, 鄂中交通总站在鄂豫皖边区建立多个站点,有效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力。
五是建立秘密交通线:在敌后地区,交通站通过地下交通线连接各个根据地,确保信息的秘密传递和人员的安全转移。例如,新四军军部在杨池口设立了兵站,找准时机及时配合、联手新四军各支队,确保物资和党组织要员的安全转运。
天汉县委城工部着重于对武汉地下城工人员的领导,诸如上下联络、传达指示工作以及传递情报、输送人员等等,一般都是由专职交通员去完成的。城工部除了五个专职交通员外,还有派回武汉工作的傅平民,实际上也担负了一部分交通联络任务。他所发展和联系的关系线,虽然也有专职交通员去联系,如林方炜就曾到汉口江汉路上海村四号马公瑾那里取过情报;但是,在他所联系人员的交通联络工作,基本上是由傅平民自己经常往来于天汉、汉口之间去进行的。另外,以输送革命青年到解放区为主要任务的王可达,也兼做一些交通工作。
早在天京潜县委城工部建立以前,王可达即在天京潜县委直接领导下工作,王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底调地委城工部。王可达在天京潜县委城工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旺盛的革命热情、出色的地下工作效率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城工部有五个专职交通员,除了林其龙早年参加过土地革命以外,其余都是刚参加革命的青年,他们缺乏斗争经验,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交通员林方炜当时年仅十四岁,身材瘦小。但这个在城市长大的穷孩子,却十分机灵顽皮,如何把这个机灵而又不太懂事的“顽童”引上革命的道路,城工部的领导同志是费了一番心血的。他们用苦难的家史、革命先烈的光荣业绩,对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他的阶级觉悟,激发他对投身革命的信心。地委城工部秘书长兼交通科长苏星和林涯萍多次对小林个别讲述秘密工作的方法,交待工作纪律,连怎样用钱,都详细作了交待。一次,林涯萍交给林方炜一封五页十行纸写的信,要他背熟了再来汇报。小林很快回来了,向领导背诵了这封近千字的信,可惜还是背掉了一个字。领导首先是肯定了他的记忆力,同时又严肃地指出:“今后还有许多文件和指示是靠你用脑子向下传达的,下面也有许多情况需要你口头带回来。这样,即使是一字之差,往往也会出大问题,给革命带来损失。”因此特别告诫小林,要注意锻炼记忆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后来不久,领导上第一次交给小林一个任务,要他下武汉疏通一个城工关系人到解放区接受任务,这个人是他的一个亲戚。因此,他只着重考虑了如何应付途中敌人的盘查,并且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当向导的任务。谁知在汇报时,林涯萍部长却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要林方炜回答,比如从离开城工部驻地到回城工部的这几天,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包括见到谁,讲了什么话,有什么异常情况,都要小林一一汇报清楚。这下可急坏了这个小交通员,他从这项工作实际中体会到:做一个革命的地下交通员,不是简单的跑跑路,还要有清醒的革命头脑。
城工部领导把三个小交通员林伯先(十六岁)、黄鹏(十五岁)、林方炜,编成一个交通小组;并接受天京潜县委城工部和地委城工部交通科双重领导。经过地、县两级城工部领导的耐心教导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这三个小交通员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较好地完成了交通工作任务。例如,策动武昌省会警察总局局长胡慎仪的工作,是由地委城工部邱肱良部长直接掌握。武汉解放前夕,邱、林两位部长布置交通员黄鹏给胡慎仪送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胡保护好武昌三厂(米厂、水厂、电厂)和水陆交通(火车站、汽车站、轮船码头)免遭破坏,迎接解放;由苏星同志布置了接头地点和暗号,并由资料组的同志将信卷成火柴捧一般大小,塞进帆布皮带的铁包头里,黄鹏日夜赶路,千方百计地于第二天将这一重要指示送达阴慎仪家里,胜利完成了任务。
为了保证地下交通线的安全,城工部还在汉口,天门城关,汉川城关和马口镇建立了五个秘密交通联络站:一个是汉口沿江大道汇丰银行宿舍二楼余振英的家,余的爱人吴哲当时是汇丰银行职员,有较好的掩护条件,交通员陈则坪用“林晓帆”的代号多次通过这个联络站传递情报。二是天门城关陈则坪的家,在那里,除了收发转送地委城工部印发的宣传材料外,还接待路过天门进解放区的进步青年陈革非、匡华明、天门中学邓校长等人。三是汉川城关杨家巷会馆吴方鼐依靠岳父开设的“汉宾客栈”,在这个客栈,吴方鼐曾接待和护送过傅平民、黄邦和、赵政、李道南等几批人员进出解放区和监管区。并用城工部规定的“方明”为联络代号,多次贮藏、传递往来同志携带的情报资料和油印小报等宣传材料。
吴方鼐在接待进出解放区人员时,遇到敌人严密盘查,都能巧妙地设法保护他们的安全。如李道南和赵政投宿“汉宾客栈”的那一次,敌保安队深夜查房,客栈“茶房”心领神会,将李、赵二人从阁楼睡处领藏在后门外的菜园低凹处,得以脱险,四是汉川马口镇恪公小学。当时,马口镇地处天京潜解放区通往汉口的交通要道,国民党军警盘查甚严,我地下交通员林伯先、林方炜等曾多次在这里投宿。另外一处交通站是汉川马口镇尹业陶家,实际上也起到了联络站的作用。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下旬开始,尹业陶按照林先宁的安排,以在家办寒假补习班 为掩护,先后护送傅平民、李云海、李传信、王能渔、刘方等五、六批青年去解放区。傅平民是尹业陶接待的第一个人,为了确保傅的安全,他托梁尊五找到可靠的“脚夫”杨开泰挑着傅平民的行李卷和大木箱,闯过马口邱子瑙国民党盘查最严的哨卡一路步行到小里潭。一九四九年元月初,傅平民由城工部派出下武汉时,又是在尹业陶的家歇脚。
为了安全可靠地传送情报,天京潜县委城工部在汉口和汉川之间还建立了一条地下邮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林涯萍部长在同严粹安的交谈中,了解到他的舅舅梁绍栋是湖北省邮政管理局财务帮办(相当于副局长)。她抓住这一线索,托严粹安带给梁绍栋一封亲笔信,恳请梁绍栋从汉口到汉川马口为地下党组织打通一条传送情报的地下邮路。
那时梁绍栋已与鄂豫三地委建立了关系,他收到这封信后便欣然同意配合织上铺设好这条关键邮路。说干就干,梁绍栋决定利用马口的四等邮局,安排一个能由我方掌握动向、积极配合地下党工作的局长;而当时他的堂弟梁尊五(又名梁诗钊)正有可能在马口接任邮局局长的职务。经过一番策划活动,一九四九年三月二日,梁尊五当上汉川县马口镇邮局局长,梁尊五以此为职务掩护,秘密地准确无误传送我党城工部由汉口转来的情报。梁绍栋还和梁尊五约定,传递情报的暗号是“马口邮局梁尚武收”,交通员林伯先,林方炜则是他们之间的联络人员。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林涯萍部长委派林伯前往汉口会见梁绍栋,目的是最终落实地下邮路的可靠性。林伯先途经马口时,正遇我军强攻汉川,马口通往汉口的水陆交通切断。林伯先为了尽快见到梁绍栋,由梁尊五派邮差杨开泰做向导,帮助林伯先机智地闯过敌封锁线。
三月二十八日,林伯先在汉口见到梁绍栋,得到了十分满意的回复。没过几天,交通员林方炜向梁绍栋的办公室正式送交情报,这条隐秘地下邮路从此就开始正常使用了。
城工部的情报从汉口梁绍栋的办公室传送到马口梁尊五的邮局,关键问题是如何避开邮员的检查。梁绍栋首先掌握了派进邮局充当部检员的敌特工人员每个时间点工作规律,每当晚上八点左右,趁邮检员下班时间一核定,趁邮件袋封口的这一空隙,便由邮局“民先分队”的内部同志,将写有“马口梁尚武收”的“邮件”投入发往马口的邮袋中,然后用铅丸封口。交通员林方炜头天将情报交给梁绍栋,第二天大早随运邮件的班轮到马口,在梁尊五那里取到情报后,立即送回城工部,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重要情报的传送任务。
这条由上级组织领导布署,经林涯萍充分酝酿策划、通过梁绍栋设计布局而建立的一条地下邮路,从开始运作使用到武汉解放的两百多天内一直都畅通无阻,安全可靠,迅速及时地传送了十余次重要情报,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武汉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的各县政权相继瓦解,地、县城工部全体成员奉命撤离战斗了近一年的白果树驻地。离别时刻,白果树的乡亲们怀着依依情别的深情,成群结队地前来送行,一直把转战的革命同志送到河边的船上。船开了,邱部长、林部长、陆部长和城工部的一拨城工战士,久立船头,眼含泪花频频向白果树树的乡亲们挥手致意;这是一段用鲜血和生命结下的革命友谊,也是抗日民主政府及各级城工部从 白果树驻地生发并延续的红色根脉。
白果树村,是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村庄,这块红色的沃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包括田埂村路与乡亲们的无私援助与奉献,早已印刻在历史的进程中;白果树村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朽功绩,铸就了熠𦒉发光的红色丰碑。
作者简介:
胡采云,六零后属龙,自幼喜爱阅读与练笔;虽跻身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之列,余以为那只是一个名头而已;末学仍需不断地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把拼凑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反复焯水、提炼,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