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需慢品,事要静成
文/杨莹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茶”为线索,串联起跨地域、跨时空的生活片段,在从容的叙述中晕染出“慢品”与“静成”的生活哲思。作者笔下的茶境丰富而细腻:泰晤士河畔的英式早茶与江南龙井的意趣相通,富平茶社的茯茶与明代老茶号的配方遥相呼应,画室里的老班章茶韵与老宅种树时的茶汤香息交织。这些场景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借由茶的“慢”,将喧嚣世事过滤成琥珀般的沉静,让“时光的温度”在茶汤中清晰可感。文字如茶烟般轻盈,却藏着沉甸甸的感悟。从茶器的斑驳到茶香的流转,从茶客的来去到茶与泥土、墨香的碰撞,每一处细节都在暗示:生活的滋味,恰如茶汤的浓淡,需以静心待之。“茶需慢品,事要静成”的主旨,并非刻意说教,而是随茶汤自然浸润,在“未曾说破的相逢与别离”中,让读者自悟时光沉淀的力量。总之,全文以茶为媒,打通了中外、古今、物我的边界,于日常闲适中见深致,正如杯底茶叶拼出的水墨,将生活的真谛藏在不言之中,余韵悠长。【编辑:纪昀清】
三月的阳光像只懒猫,蜷在青瓷杯沿打盹。我望着玻璃幕墙上的倒影,恍然惊觉:原来茶汤里浮沉的,从来都是时光的温度。
想起那年春天,泰晤士河畔的晨雾还未散尽,我和先生误入街角的老茶馆。侍者端来铸铁茶壶与骨瓷空杯时,我们相视而笑——这倒像是江南人温酒的法子。茶是英式早茶,却因着这古怪的喝法,竟尝出几分龙井的悠然。雾气在杯口画着圈,看褐色的细流注入白瓷,恍若看见西湖的茶博士正提着长嘴铜壶,将春色倾入青花,和友人坐在茶桌旁,看一片片茶叶从杯口沉入,听着云台寺住持随意聊着喝茶过程似人生。
前天在富平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午餐后,等未用完餐的同仁集合同去参观,而要去的地方我曾去过,便溜达到了隔壁的露天茶社。茶社倒是安静得突兀。偌大一片茶舍我只看到一个茶客,而他正好我认识,便在门口付过费走了进去,坐在他的桌旁。坐下后明白了,这里茶座若不是收费,恐怕早已坐满了人。
方才那位熟人杯中的茯茶还在氤氲,我已捧着编号“1368”的玻璃杯发怔,我们没说上几句话,他接到一个电话就放下烫手的茶杯匆忙离开了茶桌。
我独自欣赏起一旁玻璃窗上自己喝茶的影子,即刻静在乱世间。风带来一阵结香味,转身捡一朵结香花,放鼻下闻,沁人心脾,初识其香,脑中漫过曾经不同茶境。围栏外游客如织,喧闹声却像被茶汤滤过,只剩阳光在杯底沉淀成琥珀。服务生说这是明代老茶号配方的茶砖,我却想起英国那只斑驳的铜壶,原来茶马古道与皇家茶会的距离,不过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
当最后一片云影掠过茶台,我忽然读懂了侍者递杯时的深意。茶汤入喉的刹那,总有些东西悄然改变:可能是泰晤士河上飞过的白鸥,可能是此刻茶社外飘落的玉兰,也可能是玻璃幕墙上,那个与倒影对饮的自己。茶凉时,杯底的茶叶竟拼出一幅水墨,写着所有未曾说破的相逢与别离。
一边喝茶,一边看着手机,看一位画家朋友发来的链接。忽就想起曾在他画室聊天的情景。我进门他先笑问:“您这是坐一会儿就走,还是能坐得住?”见我愣神,他指着案头尚未启封的茶饼解释:“上好的老班章,若只浮光掠影喝两盏,倒糟蹋了这茶韵。”说话间已搬出整套紫砂茶具,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画案,茶烟与墨香在光柱里缠绵,竟真就消磨了整个下午。
周末携女儿女婿回老宅种树,后座挤着叽叽喳喳的小外孙女。新栽的桂花、石榴、红枫、银杏刚在门前院角立稳,女婿女儿已支起折叠桌椅。沸水在小壶里滋滋作响,茶香随风漫开,与新鲜翻动的泥土气息撞在一起。俏俏在桌边数茶炉里泛起的水泡,喊着赶快喝完了去挖野菜。这心里有事,怎能坐下来静心喝茶呢?
想起上周去机关办事,被告知需等待两小时。正焦躁时瞥见廊檐下挂着“茶水间”的木牌,壶里沸水顶着盖子咕咚作响。取玻璃杯泡上随身带的黄山毛峰,看蜷曲的茶芽在滚水里舒展沉浮,竟比平日多泡出三巡滋味。原来茶汤浓淡不在器皿贵贱,全凭是否舍得匀出这份慢品的光阴。
茶需慢品,事要静成。晨露凝于叶尖要三更清寂,古树生就年轮须百年沉潜。那些值得等待的,总在时光深处悄然酝酿。
一生很长,足够我们以青瓷盖碗的从容,将沸腾的岁月沏成琥珀色的光阴。友情如老茶,经年累月方得醇厚,急火快焙反倒失了真味。静心经营的情谊,会在某个落雪黄昏,飘来焙火温暖的香气。
那些熟悉的味道里,总藏着静默的智慧。老匠人制陶时泥胚在指间缓慢成型,修复师拼合古籍残页时连呼吸都变得轻柔。原来万物生长自有其韵律,像春溪漫过卵石,像月光爬上窗棂。
此刻檐角风铃轻晃,杯中茶烟袅袅。那些被时光静静养成的美好,正沉淀为记忆里温润的玉璧,在岁月长河中愈显光泽。

【作者简介】杨莹: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社长。曾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宣传部挂职。著有《纯真年代》《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