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夫子
文/何青峰
对于夫子这个词,想必国人并不陌生,但是,能说出他真正意义的人,估计为数不多。当然,本文中的李夫子专指一代鸿儒李颙,李二曲先生。本文主要以三个问题展开,一、何为夫子;二、夫子的启发;三、当下的夫子。

一、何为夫子
夫子是一个称谓。其内涵丰富,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基本上有以下意思:一、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二、对学者或老师的称呼;三、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四、讥讽死读书,思想迂腐的人;五、孔子的专称;六、乡村农人中的挑夫,脚夫等。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文化不断地改良,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听不到这个称谓了。
一般老百姓意识形态中的夫子是年长,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教书先生。在这个范畴中,不是谁都可以的,他有一定条条框框的约束,也有说不完的豁达。年长,年龄大的人,有寿者相。德高望重,即品行纯良,德厚诚信,有威望。知识渊博,就是博学广才,学富五车。例如,一般中国人过事时,都有一群年长者主持事务,这样的年长者称为老者,处理过事时的大小事务。一般老者这个角色似乎只符合年长和德高望重,知识略广一些,如若再加上一个教书先生的光环,会写毛笔字,有专著流传于世,绝对是老者中的极品,可称夫子。说一千,道一万。只能说,中国人心中的夫子,是寄托国人的民族情结,有美好的愿景在里面,是个完人形象。经过文化的深彻洗礼,外有其形,仪表端庄,腹有诗书,口吐珠玑,诚实守信,厚德载物,能去人思想上的困惑,授人于法,是为夫子。
二 夫子的启发
李颙先生是关学界的一颗明珠,是“悔过自新,明体适用”的典范。李夫子一生清贫廉直,顾惜名节,涉猎广博,无师磨练,自成一家,闻名关中。二曲先生是周至人,周至以二曲先生为荣。周至的名人很多,或是周至人,或是官员,或是贤达过客。如李耳、赵公明、白居易、李商隐、李白、苏轼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值得周至人思考的是,先辈们留下了那么多文化遗产,然而周至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没有走到前列,没有占据文化高地。如,本文第一个问题是何为夫子,现在再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李二曲先生是周至人,周至人基本上都知道,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二曲先生都干了什么?二曲先生的名字李颙怎么读?或者知不知李颙这个名字?值得深思和调研。

笔者以为二曲先生一生著述颇丰,著作内容和其思想缜密清晰。学二曲先生,应该学什么?有以下几点:
第一,穷不短志。家贫,生活困难,这是肯定的,而不读书,志短,实为难医。读书的途径很多,范围也很宽泛,不要把只有在学堂里,有先生教才叫读书。笔者认为,何不把学技术、技能、自学、在校读书等都看成学习的众多形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能够增长一个人的见识,使人更容易成功;不读书,目光短浅,人穷志穷的人,离成功只能是越走越远。二曲先生跪地识字这样坚韧的精神值得在任何状态下学习。那种为获得知识不怕受他人冷眼热嘲,也不退缩,跪下去,得到了,成就了。有时候光鲜的外表并不一定包裹着光鲜的心灵。有些人看似穷苦,满脸尘埃,胡子吧擦,但心灵每天都在接收正能的洗礼,学习新的东西,即使再不入眼的外表,也不影响心灵的澄清。
第二、“悔过自新”到“明体适用”。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程颐、程颢、朱熹)、陆王(陆九渊、王阳明)两大派。从学术开始异同之辩,到后来的互相论难,治学失衡现象严重,门户成见日深。面对治学之流弊,二曲先生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学术兼容并包,坚持以心学为本,直探人心本原,以明体适用之学吸纳经世事功。经过严谨地思考,中肯的分析,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个是顺治十三年 (1656)提出的“悔过自新”说;另一个是康熙八年 (1669)提出的“明体适用”说。对于这两个学术主张的具体关系,二曲先生着重在社会层面上强调“悔过自新”,通过“悔过”以“明体”,从而在社会层面上指向“适用”, 通过对《二曲集》的分析,笔者认为,二曲先生的“悔过自新”是“明体适用”的铺垫和基础,“明体适用”是“悔过自新”拓展和落实。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二曲集》中的《悔过自新说》认为,人性的善恶都是在自然规律中形成的,肯定人的本质,如“本至善无恶,至粹无瑕”,并提出“恶”可以通过改造,回归到“善”,“ 譬如明镜,蔽于尘垢,而莹体未尝不在”。古今为学之道,谈心养性,都是教人在心性上用刮磨洗剔之功,以明心见性。以“悔过自新”标宗的心性修养论,完全是一种内心的省察与修养,是一种自觉地用道德来约束自我身心的办法。以“悔过自新”使心性修养到极处,使外在的人伦道德规范完全自觉地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

《二曲集》所主张的“明体适用”之学,其所谓“体”即指道德心性的修养,而“用”则指治国平天下及其有关的政治、军事、律令、农田、水利、地理等的应用。这些“学而用”的思想反映了二曲先生的学术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说明了“悔过自新”到“明体适用”是认知上的一次升华,拓展了自己的治学范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悔过自新”与“明体适用”都有可取之处,然则,笔者更青睐“明体适用”,实用,可干事实,有方向感,好操作,然而仍旧有一定的落后性和唯心的神秘性。“悔过自新”太过沉重,以道德为标宗,自律提升,这个是很难做到的,也会被束缚在道德范围内,迷失了本真,有时会走向反面,被道德绑架。笔者认为,选其精华,去其糟粕。前提是要认真、系统的掌握二曲先生之思想,不然是空谈、妄谈。
第三、清廉惜名。二曲先生少年家贫,跪地识字,世为模范。中年杭州人骆钟麟任周至县令,拜其为师,常至李家请教,此时,虽然家境依然清贫,然二曲先生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辱自己名声。二曲先生三十九岁时,母亲生病,四处寻医问诊,亲侍汤药。母亲病逝后,又去河南襄城寻找他父亲的遗骨。世为孝子,自重孝名。学术声望与日俱增时,时人把他与河南的孙奇逢和浙江的黄宗羲并称为“海内三大名儒”。他仍不忘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世为注重师名。这些都是优良的品质,值得后人去学习。无名之时,不改初心,一直诚实守信、奋力拼搏、虚心向前。有名之时,不忘律己,不重浮名,坚韧从容。
三 当下的夫子
在任何时代,有能力、拔尖的“夫子”都是非常之少的,更何况有学问,有道德,又能传道受业解惑,培养一批人才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当下的教育体制及社会形态下,有各色的“夫子”,或是教学非常出色,或是做学问非常出色,或是混日子,或是不务正业等。无论是那种形态出现,都有他“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学高,身正,有法相传,浩气长存,依然是“夫子”的精魂。

作者简介:何青峰,男,1982年出生于陕西周至,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现供职于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道家文化研究院主任、财神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楼观道文化研究院首席顾问、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顾问。公开发表散文80余篇、诗词50余首、论文及杂文30余篇。代表作:散文集《凤栖梧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