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天路魂
作者/柳世君
每当耳畔响起那首穿越时空的《洗衣歌》,心头总会涌上格外的亲切与感动 —— 这首歌里,藏着我老部队的故事。
1954 年 9 月 30 日,原兰州军区 102 团奉命开赴青藏高原,肩负起修筑天路的使命。缺氧扼住呼吸,高寒冻裂筋骨,他们却用血肉之躯架飞桥、降冻土、劈石峡,甚至在腊月刺骨的河水中筑路基。最艰险的路段,总有他们冲锋的身影,世界屋脊的严寒里,始终燃烧着他们不灭的信仰。
时光会斑驳记忆,却磨不掉那些用忠诚与热血铸就的传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在雪山之巅熠熠生辉。值此八一建军节,我提笔缅怀这段历史,只为让那些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身影,永远镌刻在岁月长河里,被铭记,被敬仰。
——题记
军令如雷裂长空
1954 年的秋阳,终究暖不透(1)
昆仑山千年不化的冷
老部队的铁靴,踩着海拔 4500 米的云
向着世界屋脊,踏出第一道辙痕
英雄排先遣队擎着旗 (2)
把昆仑桥架在风的喉咙(3)
韩练成的动员令刚落进河谷(4)
全团的热血已烧红了雪峰
日月山的雪片扑进帐篷时
铁锹正叩问冻土的魂
格尔木的寒风是淬冰的刃
咬半口的馒头硬如钢锭
汽车摇把粘走手掌的皮
血珠落进雪堆,瞬间结成星
漫漫长夜里,牛粪火舔着帐篷
官兵相拥着,把体温焐成黎明
半梦半醒间,总听见路在喊 ——
向前,向前,向着拉萨的方向延伸
11 座大山挡不住铁的足音(5)
明山的雾、唐古拉山的雪
风火山的冰棱划破云层
5000 米以上的高度,缺氧像钝器
敲打着每根骨头,却敲不碎
胸腔里跳动的赤诚
5条江河拦不住钢的决心(6)
格尔木河的浪、通天河的怒
楚玛尔河的咆哮里,钢钎正掘进
逢山开路时,镐头震裂了手臂
遇水架桥处,脊梁弯成了虹
零下 20 度的严寒里,热血始终沸腾
10 月 27 日,兔耳角岭的风在听
大战的号角从这里启程
44 公里路基在脚下生长(7)
黑河桥的铁链锁住了冰河的疯
高原反应逞凶时,土办法生了根(8)
“团结战胜缺氧” 的号子
比唐古拉的风更劲
10 月的高原是无常的精灵
雪刚封了干裂的唇,冰雹就砸向眼睛
紫外线在古铜色脸上烧出裂痕
像要把大地砸穿的狂暴里
官兵把雪塞进嘴,把缺氧当敌人
所有的难都在预想中
战胜它,是刻进骨头的命令
他们有钢铁的脊梁,压不弯
他们有火焰的灵魂,冻不熄
他们的血里
淌着三五九旅的基因(9)
当冻土硬如冰棱,十字镐震裂手臂
钢钎撬动的瞬间,一字作业法破了局(10)
12 倍的功效在风里长
汗水混着雪水,在脸上淌成河
部队历尽艰辛
仅用一个月时间
推进至石峡谷羊八井
全团又一次吹响决战的号令
面对石峡的冷峻
机械轰鸣似战鼓摧
李文清的炮捻点燃石峡的黎明
小炮冲大炮,炸响攻坚的令(11)
四六作业法昼夜不息(12)
380 立方米岩石让了路
捷报漫过雪线时,有人哼起南泥湾的歌
英雄汉用热血凿穿石崖的冷
在峡谷河堤垫路中
十二月的水寒冷刺骨
河水如同一把把利刃
相树贵们在河水里背石勇进(13)
刺骨的冷
实在熬不住时 便挣扎着上岸
抱紧双脚取暖
又把冻僵的双手
用牙咬住哈着气唤醒
腿上抹上酥油
转身再扎进水里
官兵们意志如钢
把艰难一一踏平
谁的嘴唇结着血痂
笑成高原红
谁的手掌粘在钢钎上
扯下皮也不松
缺氧扼住喉咙
就把号子喊得更高
冻土锁住脚步
就用体温焐化寒冬
苦是甘心的苦啊
为了天路早一天通
难是蓬勃的难啊
每道坎都成了攻下的山峰
12 月 17 日(14)
最后一声炮响落进拉萨河的浪
155 公里路基托着月光(15)
向云端延伸
当西宁的汽笛吻上拉萨的经幡
那道劈开昆仑的辙痕
已长成高原的筋骨
韩练成的动员令还在风里回响
三五九旅的号子
正沿着车辙,漫向更远的远方
岁月会磨旧路牌上的字迹
却磨不灭冻土下的体温
那些冻裂在钢钎上的手掌印
那些融在冰河里的热血
那些永远留在海拔
5000 米的年轻脸庞
都成了天路的路标 ——
每一粒石子都在低语:
这里曾站立过,中国的脊梁
用生命铺就的传奇
注:
(1)全团1954年9月30日向西藏进发。
(2)在全团出发前,派遣一个模范排先期入藏为全团入藏开辟通道。
(3)独创性地在九米宽的河口岸上,用只有九根九米长的松木和一些三五米长的杂木,架起了首座著名的木质昆仑桥。
(4)韩练成当时为西北军区领导,1955年西北军区更名为兰州军区。
(5)部队先后翻过明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等11座大山,其中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
(6)部队相继艰难地跨过格尔木河、楚马尔河、冬布纳因读河、通天河等5条较大的河流。
(7)当年10月27日,部队终于抵达西藏兔耳角岭。又投入到新的大战,先后开辟了兔耳岭至安东买马段44公里的路基,架起黑河桥,然后逐段向前推进。
8)针对缺氧团里总结出一系列“土办法”:如头痛不要睡,多喝浓茶;呼吸困难时,吃大蒜,喝辣椒水汤;与事不要急,吃饭不要太饱;睡觉头枕高,走路不要跑;少吸烟不喝酒,昏倒立即扶起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帮助官兵们逐渐战胜了高原反映。
(9)这个团前身是1947年,从工兵排扩编为工兵连,归属西北野战兵团(1948年2月改称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即著名的三五九旅。
(10)“一字作业法”:用几根钢钎排成一字形,相距20至30公分,将钢钎打入30公分深,再以三、四人合力搬动钢钎将冻土用力撬起,工效提高了十二倍。
(11)(利用岩孔)炸落岩石380立方米,创全团爆破的最高纪录。
(12)机械操作手采取四六作业法,让机械昼夜不停运转。
(13)排长相树桂曾荣立过一、二、三等功和荣获全国公路劳动模范奖章。修羊八井峡谷河堤垫路时,在寒冷刺骨的十二月,他带领全排人员下水背(搬)石头,在水里垫起了一道汽车能通过的路面。
(14)12月17日,青藏公路全线贯通。12月25日西宁、拉萨两市同时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15)至12月中旬,修筑了155公里最艰险地段的简易公路,对青藏公路按时通抵拉萨起了决定性作用。
后记
在创作这首缅怀部队修筑青藏公路的自由诗时,参阅并引用了李玉清主编的《我的战友我的团》、王宗仁所著《青藏线》及其它相关重要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资料的著作权人及所有提供支持的同志,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2025年7月28日
作者简介:柳世君,男,宁夏隆德县人,五零后,先后从军兰州部队、武警宁夏总队,后转业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从事组织宣传等工作。退休后定居银川市。爱好阅读与写作。自我感悟:读书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走进先哲,聆听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