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岁月与坚守
翟基生
编者按:翟基生战友是一位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人,他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他曾为美篇创作部的发展呕心沥血,是文创中心美篇创作的天花板。由于身体原因虽然退出志愿者团队,但他的心时刻没有离开,他坚持跟踪线下活动,纪实报道迅速而精彩。八年来在铁道兵战友网及其他媒体发表美篇1478篇次,是赫赫有名的备受尊敬的高产作者。他在庆典上的演讲《笔尖上的岁月与坚守》,代表了一种文创精神。

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已走过八个春秋。这八年,于我而言,是一段与文字相伴和情怀相拥的难忘旅程。
一切的缘起,要追溯到2017年那个金秋。彼时,我与战友相聚大同,重游京原线,往昔的军旅生涯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当第一篇《激情重游当年军旅生涯故地》美篇在《铁道兵公众号》刊出时,我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那时,铁道兵虽已撤销建制,但铁道兵战友网在刘政湖站长的不懈努力下,将曾经分散各地的原铁道兵写手们凝聚在一起,让铁道兵文化与精神得以延续。怀着对过去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老领导田艳忠邀我加入了【铁兵写作文苑】群,那一刻,仿若重回熟悉且充满活力的军营,写作的热情也在心底重新被点燃。
加入文创中心后,我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曾经以为退休后的日子会平淡无奇,却在这片充满情怀的“第二军营”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每一次战友相聚,都像是触动了心灵的琴弦,那些被尘封的青春往事、生活里的酸甜苦辣,都化作笔下灵动的文字,在文创中心这个平台上一一展现。
回首这八年,热爱始终是我写作的动力源泉。这份热爱,根植于对铁道兵精神的崇高敬意与深深认同。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驱使我拿起笔,去书写那些难忘的岁月。重游军营故地,会战友,与战友同游,一次又一次用脚丈量大地的坚韧、用眼洞察细节的敏锐、用脑思考分析的深沉,用心、用情、用功记录真实,让那些珍贵的记忆在文字中永恒。
用心,是写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的原则。每一篇文章的撰写,我都将其视为一次与读者的深度对话,更是对自身写作能力的一次挑战。这种自我施压,并非为了给自己增添负担,而是源于对读者的那份深深的责任感。因此,我必须全力以赴,用心去雕琢每一个细节,挖掘自身的无限潜力,力求为读者呈现出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2025年6月12日,应吴慰祖战友邀请,我和王海霞、胡新晖、白宝存一行参加铁道兵二师七团七连安龙战友联谊会,独特的布依族欢迎仪式和创新办会模式深深打动了我。凭借多年积累的“带着问题采访”“抓住闪光点构思”“打好腹稿一气呵成”的写作习惯,我撰写的《铁血情谊,再聚安龙》《铁血战友情,薪火永相传》,当这两篇美篇冲上《都市头条》“热点”那天,我仿佛又听见当年隧道里的风钻声。
用功,则是写作的基础和保障。为了能让作品充满生命力,拥有最鲜活、最真实的素材,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参与兵网和文创中心活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如同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用功去感受每一个瞬间,与战友们进行倾心的交流。我倾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情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瞬间。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感受,都成为我持续写作的源泉,为我的作品注入了灵魂。
2019年6月,在铁道兵战友网管理团队遵义会议上,我肩负着刘政湖站长交付的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像当年在部队搞新闻报道一样,全身心投入,完成了13篇美篇连续创作任务。2024年4月文创中心“春风渡我归流年”铁血之旅活动,白天与战友们一同参与活动,夜晚则在灯光下加班写作,短时间内完成12篇美篇,虽然辛苦,但看到读者纷纷点赞,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
近两年有幸参加巴马、肇庆、十堰三地英雄铁道兵丛书新书发布会时,为了及时报道,又不打扰陪同的女儿休息,我坐在卫生间的马桶盖上,手机屏映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睛。凌晨三点,写完《铁血荣光耀车城》时,腿麻得像当年天山抢修铁路时冻伤的脚趾。我突然懂了:新闻是“跑”出来的,但好稿子,是“熬”出来的——熬的不是夜,是心里那团不肯熄的炉火。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美篇,是对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与致敬,也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
用心打磨,则是让作品走向完美的关键环节。我始终坚信“题好文一半”的道理,在写作的过程中,提炼标题,每一个字词都力求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字词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是否能够最精准地表达我的意图,使其读起来流畅自然,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我对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2024年八一建军节,学兵权郁战友寄来《月池沟纪事》那天,我翻到女学兵们用脸盆接漏雨的照片,眼泪砸在书页上。这些十七八岁的姑娘,当年扛着比我背包还重的枕木,却用牙刷把木模刷出了花纹。我着力在立意深刻、视角独特上提炼标题,连夜写下《月池沟女学兵的青春之歌》,仿佛替她们把没来得及说的“苦”字,改写成了“歌”。读者留言:“原来铁轨是这样被血肉温热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笔没老。
八年来,我在铁道兵战友网及其他媒体发表美篇1478篇(次),连续6年被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评为优秀作者。马桶盖上写的美篇,月池沟里的眼泪,十堰午夜的腿麻……有人问我:“你图啥?”我想起南疆线上新光3号隧道口那副褪色的标语——“铁道兵面前无险阻”。如今,我把这句话改成了:“古稀笔下有青春。”
毕竟,当年我们开山筑路,是为了让后人走得更远;今天,我执笔为犁,是为了让那代人的脚印,不被岁月的风沙掩埋。因为我深知,铁道兵的精神将永远与我相伴,在笔尖上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老兵不死,只是笔尖常青。

槛外人 202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