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之魂:三股血脉铸就的“生猛”
在建军98周年暨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成立8周年庆典晚会上
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编者按:余开华,铁七师的战友,湖南大学教授。一辈子搞技术,文章写得漂亮。6月6日,刘政湖站长介绍参加了十堰发布会并加入文创中心。一系列活动触动了教授的铁兵之魂,短短的一个多月,他以“生猛”之势、以常“写得我泪流满面”的深情,连续发表原创新作二十余篇,创8年来文创新入群之最。

我深为赞同梅梓祥战友那句掷地有声的叩问:
“在全军,有没有哪个军兵种的退役军人群体,像铁道兵这样‘生猛’?”
我的回答斩钉截铁:“我没见过更生猛的!”
这份撼人心魄的铁兵之“生猛”,源自何处?
它熔铸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脊梁!
它激荡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壮志豪情!
它凝结成“互为屏障,共赴生死”的战友赤诚!
三股血脉奔涌交融,方铸就这前无古人的铁兵军魂!
这份“生猛”,是直面死神的决绝。海拔四千米的青藏线、瘴气锁喉的成昆路、呵气成冰的东北林莽——铁道兵的战场,是自然与工程交织的双重炼狱。成昆铁路,平均每公里路基下长眠着两位英魂;两千一百余官兵,以血肉之躯铺就“奇迹之路”。“午食同桌,夕作永诀”是寻常光景。塌方险情突至,他们奋力将战友推离险境;排除哑炮瞬间,争相冲入死亡地带——这以命换命、向死而生的抉择,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滚烫、最悲壮的注脚!
这份“生猛”,是刻入骨髓的开拓意志。自1948年东北铁道纵队肇始,铁道兵便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不灭信仰,让《铁道兵志在四方》的雄浑旋律响彻山河。青藏铁路冻土深处,沉睡着英烈的骨灰;隧道岩壁之上,“断粮三日”的凿痕历久弥新——这不是悲情的刻记,而是“向不可能宣战”的铁血勋章!纵使1984年兵种撤销,那纵横华夏的钢铁脉络,这“大地上的不朽丰碑”,仍在无声宣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这份“生猛”,最动人心魄处,是超越血缘的生死相托。在杳无人烟的绝域,战士们曾三年未接一封家书,情感世界全然向战友敞开。洪峰骤至时,炊事员将救生绳毅然系在新兵腰间;高原肺水肿突袭时,战友们轮班背负伤员在生死线上跋涉。同吃一锅混着沙石的糙米饭,同卧一张铺着草垫的通铺,同扛一副压弯脊梁的千钧设备——这“三同”岁月,早已将“互为屏障”熔铸成刻入基因的生命本能。1984年集体转业,十七万“失巢之鹰”反而迸发出更炽热的凝聚:七省老兵跨越山海寻根旧营,白发战友相携重踏成昆征途——那苍老却挺拔的身影,正是这份赤诚穿越时空的鲜活回响!
今时今日,仍有老兵俯身铁轨,屏息谛听钢轨深处战友的心跳。这份“生猛”的底色,是极端环境熔炉淬炼的纯粹,是集体主义烈焰锻造的刚毅,更是以命相托、生死相换的至高信任。
铁道兵的精神血脉,早已沿着锃亮的钢轨,奔涌在民族的记忆长河,化作永不磨灭的精神路标。它昭示着:有一种力量,能劈开千山万壑;有一种信念,可筑就万里通途;有一种情谊,能超越生死界限——这,便是铁兵之魂,便是铁道兵战士撼世之“生猛”!

作者余开华,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槛外人 202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