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感激
王慧仙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气氛和谐,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相谅解、互相尊重是家庭幸福美满的起点。
我和老伴,儿子、儿媳妇同住将近十二年之后,我去北京给女儿照顾孩子,五年之后又回上海和儿子,儿媳妇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照顾小孙子,在这来去14年的同住中实现了儿子家和万事兴的愿望。
我们婆媳之间相互谅解、互不让对方为难,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由于两代人的教育观念不同,有时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每次有不同意见时,只不过说出自己的理由而已,从来没有互相强词夺理的争吵过,再加手机的作用,每遇到分歧时,儿媳妇就在手机上道歉说明,我看到后格外的舒心,不得不谅解。在家在外,我们一家人总是亲切和谐的待物处事,使左邻右舍的婆婆、儿媳妇们都很羡慕。
听好多人说:“现在的年轻媳妇不愿意婆婆家的人来自己家住。”从手机上也看到;婆婆公公来自己家住,小两口打架闹离婚的不少。我弟弟从甘肃来儿子家住了一月多,每到双休日,儿子、儿媳妇带上去黄浦江畔、外滩、杭州、苏州玩,更使人感动的是儿媳妇不嫌弃农村的舅舅,和我弟弟一起旅游、照相,吃饭。花钱给我弟弟体检、配眼镜、配助听器,买昂贵的飞机票她也不在乎。
我姐夫、姐姐带着不到三岁的小孙女,妹妹带她的女儿和小孙女两家六口人来我家住了一个星期,去杭州、普陀山、朱家角玩,参观世博园。妹妹一家回去以后,姐姐一家由于有事多住了两个月,儿子利用自己家有车的方便,只要是节假日,就在网上查好景点,订好导航仪带我姐夫,姐姐出去玩,上海的东西南北、白天、黑夜的景点全都看到了不说,杭州、苏州、无锡、几百公里外的普陀山、崇明岛、洋山港,江营都去旅游了,每到一处看完景点就让他们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醋鱼、海鲜、牛排……,从不要我提出要求,姐夫感动地问我姐姐:“剑锋对我们怎么这么好?”姐姐的回答是:“剑锋从小就是个好孩子,现在虽然拿着高薪在这繁花似锦的大上海生活,但他的本色没变。一片孝心啊”。

儿子不说,儿媳妇更是贤惠,不但不嫌弃他们住的时间长,还在她所在单位航天公司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我姐夫、姐姐出外玩,琢磨老人的爱好,选买衣服,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在旅游景点她不怕炎热的夏天、拥挤的人群,帮我姐姐抱孙女,姐姐的孙女虽然小我孙女一岁,可特别厉害,为抢玩具,和我孙女打架,不是抓就是推,我孙女总吃亏,被抓得哇哇哭,儿媳妇一点不生气,从不指责我姐的孙女,也不袒护自己的孩子,只是耐心地拉开,转移两个孩子的视线,领她们玩。我姐夫说;“剑锋的媳妇那么有耐心,当个幼儿教师最适合了,只是怕大材小用了啊。”姐姐临走时对我说;“我活到七十多岁了,听到的都是古往今来,婆媳之间有说不完、道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大都是势不两立,针锋相对的矛盾,甚至连娘家人都拉上对付婆婆家人。像剑锋媳妇这样默默无闻、视别人为君子,尊敬公公、婆婆,对孩子有耐心,对婆婆的亲戚这样好的儿媳妇现在很少有。你有这样好的儿子、儿媳妇真幸福,我为你放心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从内心感激儿子、儿媳妇对我姐夫姐姐,弟弟,妹妹来上海玩的关心,使他们在上海住得开心,玩得愉快。
我姐姐、姐夫都是七十多岁的年纪了,也许是人生最后的旅途吧,在我儿子、儿媳妇的热情款待下,一切愿望得到了满足。更感激儿子、儿媳妇对我农村的弟弟、妹妹的照顾,让他们见到了农村人传说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后乘坐农村人想也没想过的飞机回到家乡。
姐夫的老家在山东,他们办完事,心满意足地回山东了。
这小白纸上无法表达对儿子,儿媳妇的感激之情,只有在内心铭记着。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